信州讯 近年来,信州区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道路上不懈探索,以实践创新推进制度创新,采取公开、民主、择优等三种方式,实行竞争性选拔干部的“一路阳光”,激活了青年干部队伍“一池春水”。
公开纳“贤才”。竞争出人才,竞争出活力。该区坚持把竞争机制引入到选人用人中,积极推行干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竞争性模式,变“伯乐相马”为“赛场选马”。换届以来,该区组成3个调研组,深入全区9个乡镇街道开展调研,累计召开座谈会30余场次、个别谈话350余人次、发放征求意见函1000多份,全面了解干部思想、工作状况。在此基础上,区委以竞争上岗的方式选拔8名乡镇副职,注重选拔实际工作能力突出、善做群众工作的青年干部,让青年干部脱颖而出开辟了“快车道”。近年来,该区加大竞争性选拔的力度,每年开展二次科级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工作,并把公开选拔的竞争性机制引入中层干部跨部门竞争和后备干部选拔之中。目前,公推公选后备干部,公推直选乡镇(街道)党政正职,公推直选农村、社区基层党组织书记……一系列创新举措,建构了完整的干部竞争性选拔制度体系,公选已初步实现了公平与效率两个维度的融合统一。
民主选“英才”。该区坚持把民主作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中之重,逐步扩大干部提名过程中的民主,扩大提名主体的范围,变“少数人选人”为“多数人选人”。一是采取“两荐模式”。以“多元推荐、适岗比选”的办法确定科级领导干部提名人选,是该区进一步扩大干部工作民主,拓展选人用人视野的一项新举措和新探索。在实行民主推荐干部时,该区坚持“一少一多”原则,即被推荐对象的限制性条件尽可能少,使更多的青年干部能够参加竞争选拔;参加民主推荐的人数尽可能多,以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去年以来,该区共向社会推出24个定向岗位,通过党组织、领导干部、干部群众等推荐和个人自荐,共有1500人次(单位)参与推荐,共推荐人选432人次。二是注重“综合测评”。乡镇中层干部、大学生村官和村居党支部书记、主任是基层的业务骨干,但受年龄、学历、工作性质等因素的影响,他们的能力注重不同。为此,该区在注重改进考试方法的同时,又注意跳出考试看竞争,引入考察对象综合素质评价,邀请“两代表一委员”和干部、群众代表对考察对象进行综合测评,全面地评价干部,从制度设计上促进德才突出、埋头苦干、群众公认的干部能够胜出。三是实行“大评委制”。从外地邀请专家和部分区直单位及乡镇(街道)主官,组成了阵容强大的面试评委团。民主监督员由随机抽取的区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担任。面试之后,每个职位人选分别在常委会上进行5分钟以内的竞职演讲,区委常委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得票按超过应到会成员半数且排名第一的作为本职位拟任人选。参与过竞争性选拔的干部都对选拔过程的民主操作感触颇深:“民主操作使得上者硬气、落者服气。”
择优用“良才”。竞争性选拔能否选到真正人才,是选拔成败的关键。该区强化注重基层一线选拔导向机制,坚持把基层工作经历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之一。该区积极创设从基层和生产一线培养青年干部的载体,强化青年干部基层实践锻炼,坚持把基层一线作为青年干部培养选拔的活水源头,把基层和生产一线作为青年干部培养锻炼的主阵地,有计划地把素质好、有潜力的优秀青年干部选派到一线进行实践锻炼,让其在各领域实践中全面成长。去年以来,该区通过选拔青年干部“三进一大”(进农村、进园区、进工地、大接访)和挂职综合经济部门、信访部门锻炼、外派经济发达地区锻炼等途径,大力选拔具有基层工作经历的优秀青年干部。今年换届中,该区55名一线培养青年干部得到提拔重用,约占新提拔干部总数78%。目前,一线培养青年干部的举措,处处传递和彰显“干部到基层去锻炼,人才从一线选拔”的用人导向,极大地激发了广大青年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熊承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