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把竞争性选拔作为干部选拔的主要方式,在干部制度改革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但如何让干得好的考得好、能力强的选得上、作风实的出得来,一直是制约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深入推进的瓶颈。楚州区作为江苏省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力度改革试点区,在破解“高分低能”现象方面采取四举措,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专职专卷,让干得好的考得好。在考试试卷制作上,通过优化考试结构,改进题型构成,发挥题型功能,根据选拔职位不同,在考核的内容上贴近不同职位特点,采用“1+1”的方式,由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组成,根据岗位专业性要求设置权重,公推直选和公推公选中广泛采取实地调研、演讲答辩、实绩考核等多种手段,使考核内容更能反映竞职者的能力素质。同时针对岗位需要和目前干部的现状,按照“考用一致”的原则,一是重点测试干部应知应会的内容,命题中加重对分析解决问题方面的内容,了解考生具备的实践经验。二是提高岗位专业要求的分值,减少一些广度上和理论上的要求,合理掌握试题的难易程度,避免偏题怪题。考生无需专门复习,即可参加应试检验,让每个考生都能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
适岗评价,让考得好的人岗相适。对于经过笔试筛选进入下一轮的人选,进行合理的适岗评价,以提高人岗相适程度。由有关专家组成10人的评价小组,根据公选职位要求,通过对各职位竞职人选的学历学位、任职经历、专业背景、基层工作经历、年度考核及受表彰情况等材料的比对分析,结合个人面谈情况,进行适岗评价打分。适岗评价遵循人岗相宜、能岗相适的原则,坚持“一职一标准”,每个职位的评分标准都结合各自职位的特点和要求作了个性化的设置,全面分析综合比对,有效解决公选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以考取人、高分低能现象,进一步增强选人的针对性,做到因岗选人,量能用人,提高干部任用的人岗相适度和选人用人的公信度。
演讲答辩,让群众打分显民意。竞争性选拔产生的干部要体现民意,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健全“百姓的干部让百姓选”工作机制,要做到选出的人让群众满意比领导高兴更重要。因此在公选中我们引入群众打分,将群众意见作为选拔干部的量化指标,实行大评委制,按专家评委组和群众评委组占不同权重进行计分,充分体现民意。在公推竞选乡镇党委书记中突出民意和引领科学发展能力,演讲答辩中31名评委除特邀9名区外专家外,其余22人全部从参加竞选大会的140余名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乡镇干部、企业家代表、村(居)党组织书记代表、老干部代表中现场随机抽签产生。区委常委全部不参与评分,务使评判过程客观公正。
实绩考察,让高分低能者上不来。在选拔过程中我们通过考试考出应试者的“才”,通过考察了解应试者的“德”,以及“德”与“才”的综合反映—工作实绩的情况,使公开选拔工作更加科学和完善。一方面努力改进考察方法,拓宽考察渠道,扩大考察范围,充分体现群众参与,对考察对象进行广泛的民主测评,将民主测评结果作为主要依据。另外在选拔权重上加大对实绩考核的侧重。考察中探索实行量化积分,做到定性考察和定量考察相结合,重点突出被考察对象的实绩考核内容,把考察积分按一定的权重比例计入选拔总分,按总成绩高低用人,减少人为因素。我们在面向基层一线或领导职位选拔时采用实绩考核,量化打分,科学分配笔试、实绩考核、民意调查及面试等环节的计分权重,突出凭实绩用干部,将实绩考核的权重放大,让“考试族”成为“干事族”。在面向村组织书记选拔中,我们合理进行权重设计,有利于德才兼备、实绩明显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体现了鲜明的选人用人导向。
近年来,该区通过竞争性选拔干部产生乡科级领导干部57名,其中正科职11名,副科职46名。通过破解“高分低能”的探索和尝试,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有来自乡镇“七所八站”3人和来自企业2人,经公开选拔走上领导岗位。有10个村(居)党组织书记通过公推公选走上了副科级岗位,其中6名副乡镇长和4名乡镇副科级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楚组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