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8月,贵阳市以“市县联合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方式,对市委管理的21个县处级领导职位、区(市、县)党委管理的70个乡科级领导职位,共91个领导职位任职人选的进行联合公选。成功选拔了18个县处级领导职位、60个乡科级领导职位,共78个领导职位的任职人员。
一、背景与原因
根据中央《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精神,为进一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拓宽选人用人视野,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省委组织部于2010年4月安排部署了省、市、县三级开展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省委组织部在工作要求中提出,这次三级公选工作在省委的领导下,由省委组织部统一安排部署,统一提出要求,省、市、县三级分别组织实施,其中,省委组织部负责地厅级职位和省直机关处级职位公开选拔的组织实施,市(州、地)、县(市、区、特区)党委组织部分别负责市(州、地)县处级职位、县(市、区、特区)乡科级职位公开选拔的组织实施。省委组织部同时提出,为统筹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市、县两级可探索实行联合公选。
二、做法与经过
1、统一发布公告。根据领导班子建设的实际需要和相关法律法规,确定公开选拔的县级、科级领导职位及职数,提出选拔范围、报名资格条件、选拔程序和时间进度安排,形成《贵阳市2010年市县联合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公告》,由市公选领导小组办公室于5月31日分别在《贵州日报》、《贵阳日报》、《贵阳晚报》和贵阳党建网、贵阳人才网上统一发布,各区(市、县)在本级媒体上统一转发,将此次联合公选的职位、范围和对象、条件及资格、选拔程序、报名及资格审查的时间地点安排、职位具体要求等一次性完整地向社会予以公告。在《公告》中,将市、县联合公选工作统筹的责任主体、联合的具体事项、分级负责的内容、分步实施的时限节奏等尽可能详尽、准确地阐述清楚,让市、县两级公选工作机构线索清晰、责任明确,让有志一试身手、一较高低的同志全面准确地掌握竞争方向、竞争环节和竞争要求,让广大干部群众在完整的信息中关心关注和监督此次联合公开选拔。
2、分级报名和资格审查。从6月1日开始至6月21日,按照分级管理原则,分别由市公选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区(市、县)公选领导小组办公室对本级本地公选职位组织进行报名和资格审查。经报名和资格审查,有19个县级职位达到开考比例,共345人参与竞争,每个职位平均竞争比例为1:18.2;有61个科级职位达到开考比例,共1074人参与竞争,每个职位平均竞争比例为1:17.6。达不到开考比例的2个县级职位和9个科级职位终止选拔。经市县联合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领导小组确认,市公选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发布了开考职位公告,明确了笔试时间、笔试地点和有关要求,使竞争者迅速投入备考准备。
3、分级同步组织笔试。联合公选《公告》发布前,市委组织部已召集各区(市、县)党委组织部就搞好公选的笔试、面试工作作了安排,提出有关要求,并对须重点把握的注意事项和技术性环节进行了辅导培训。区(市、县)按照“干什么、考什么”的总体要求,在严格的保密措施下,提前做好试题命制工作,部分区(市、县)的测试时间为两个半小时,部分为三个小时。6月26日,经资格审查合格的1419名报名人员按照报考职位层次,由市、县两级公选领导小组办公室分别组织进行了笔试。笔试时,市委领导带领市公选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纪检监察机构干部对县级职位考场和区(市、县)科级职位考点进行了巡视督察,各区(市、县)党委领导也对本地考场进行了巡视督察。统分结合的笔试工作组织得井然有序。
4、分级同步组织面试。根据笔试成绩由高到低,每个职位按1:5的比例确定面试人选,并根据“如遇笔试末位分数相同者,则一并进入下一程序”的规定,共确定了413名面试人选。市公选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发布了面试人选公告,明确了面试时间、面试地点和有关要求。7月4日,市公选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县级职位面试人选在贵阳会议中心进行面试,19个职位共100人参加了面试;各区(市、县)同步在本区(市、县)组织对61个科级职位共313人进行了面试。县级职位的面试采用了大评委制;部分区(市、县)参照学习县级职位面试的做法,采用了大评委制,部分采用传统的领导专家评委组建方法进行面试。面试均现场公布分数。
5、分级组织考察。根据既定规则,面试结束后,按笔试、面试成绩各占50%的比例计算笔试面试综合得分,根据笔试面试综合得分由高到低按1:3的比例确定考察对象,若遇笔试、面试综合得分末位分数相同者,则一并进入考察程序。经市县联合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领导小组审定,19个县级职位共57人进入考察程序;61个科级职位共183人进入考察程序。市公选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发布了考察对象公告,并将所有应试人员的笔试、面试成绩和两项综合得分公布在贵阳党建网和贵阳人才网上,供查询和监督。按既定规则,启动考察前,市委组织部和各区(市、县)党委组织部分别组织本级职位考察对象进行了体检。其中,1个县级职位的考察对象放弃体检,拟递补的面试人员也申明放弃考察资格,19个县级职位的考察对象最终为56人。按照报考同一职位的考察对象由同一考察组考察的规定,市委组织部和各区(市、县)党委组织部分别组建考察组,于7月12日至22日,对人选考察对象进行重点考察,全面考察人选的德、能、勤、绩、廉情况,尤其是执行力、工作实绩以及在“三创一办”等重要工作、重点工程、重大突发事件中的表现情况。
6、分级讨论决定。考察工作结束后,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市委和各区(市、县)党委分别对本级职位拟任人选进行讨论决定。8月5日,市委常委会在听取人选考察对象考察情况汇报的基础上,差额票决确定了贵阳市南明区副区长等18个职位拟任人选。根据考察情况,考察组认为清华中学副校长职位3名考察对象均不是合适人选,按照《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中第三十二条“党委(党组)集体讨论认为无合适人选的,该职位选拔可以空缺”的规定,经市委组织部部长办公会议研究,市委常委会议审定,放弃该职位的公开选拔。区(市、县)的61个科级职位中,其中花溪区认为本区有1个职位无合适人选,也按规定和程序放弃该职位的选拔,各区(市、县)党委最终确定了60个乡科级领导职位的任职人选。市、县两级党委讨论决定后,分别按规定对拟任人选进行了公示,到8月下旬,全部办结任职手续,公选对象任职到位。
三、成效与反响
进一步拓宽选人用人视野、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有效落实广大干部群众的“四权”、提高干部工作公信度,增强干部队伍活力、激发广大干部进取心,促进形成风清气正用人导向、有效防止用人不正之风的成效。
1、全盘统筹推进改革。中央《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颁布以来,各级都在深入思考如何贯彻落实,都在寻求抓手和突破口推进本级本地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干部选拔任用方法机制的改革,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最核心、最敏感、也是最难促动的改革。贵阳市以省委组织部安排部署的省、市、县三级公选为重要契机,采取市、县联合的方式较大规模地公选领导干部,就是为了从重点着手、从难点突破,整体推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贵阳市市县联合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是在市委的统一领导下,充分运用贵阳市近年来多次开展公开选拔县级领导干部等竞争性选拔工作所积累的经验,整体带动和促进全市干部选拔任用改革的一次实践。按照统筹市县资源,降低公选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的原则,统一安排部署,统一程序方法,由市、县两级组织部门按干部管理权限分级组织实施,市县联合公选取得全盘统筹深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成效。
2、上下衔接激活竞争。贵阳市近年来开展的县级领导干部竞争性选拔取得了良好成效,用竞争性的方式打破论资排辈,选拔了许多优秀人才。竞争性选拔同其他的干部成长渠道和选拔方式一样,也应形成链条,只有上下衔接,才能全面激励、层层激活各级干部凭真才实学参与竞争。贵阳市采取市县联合的方式,多行业、多领域地公开选拔包括正县级、副县级、正科级、副科级四个职务层次的领导干部,达到了以具体实在的方式,增强干部队伍活力,激发广大干部进取心的目的。公选采用科学的测评手段,在更大范围内对干部进行横向比较,坚持以素质和能力为依据使用干部,从而促使干部认识到,个人的成长进步,不是论资历和熬年头,更不是靠拉关系、走后门,关键要靠自身的综合素质、工作实绩和群众基础。由于从上到下都采取合理的竞争方式和规则选拔人才,打破论资排辈,充分体现唯才是举,使全市干部受到极大鼓舞,工作积极性大大提高,成为干部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内动力,贵阳市市县联合公选取得上下衔接激活竞争性选拔干部的成效。
3、区域联动拓宽视野。采用传统的干部选拔任用方式选人,不管在技术环节上如何加以改进,选出来的人往往还是局限在组织视野内或相对较小的区域范围内。这次市、县联合公选,在市委的统筹下,根据职位层次、特点,在人才分析的基础上,分别确定面向全省、全市或各区(市、县)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人员选拔。在确定选拔范围时,市公选领导小组办公室特别对各区(市、县)加强指导、提出意见建议,要求在保护本区域干部积极性的同时,也要克服狭隘观念,在本地人才状况分析的基础上,将专业技术要求较高的安全生产监管、水资源环保等岗位,拓宽到全市乃至全省选拔,这将有利于各区(市、县)之间通过联合公选的大平台促进人才资源的配置,也有利于发挥省会城市区位优势对外地人才的吸引。此次联合公选,报名人员可通过组织推荐或个人自荐的方式报名,凡符合条件的人员都有机会参与竞争,为广大优秀人才搭建了充分展示才华的平台,取得了区域联动拓宽选人用人视野的成效。
4、整体覆盖群众满意。选人用人公信度,就是广大干部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认可程度,它既体现被选拔任用干部在广大干部群众中的公认程度,也标志着广大干部群众对党组织选人用人的信任程度。贵阳市近年来在县级干部的竞争性选拔上,已较好地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认可,但区(市、县)在竞争性选拔干部的发展上还不平衡,整体上力度和影响也还不够。即使某个区(市、县)单独开展公开选拔,对区域以外的干部群众影响不大,关注度也不高。市县联合公选,实质是公选,方式是联合。首先,公开选拔将干部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落到实处,每一个环节的情况公众都清楚,很多干部和党代表、人民代表、政协委员可以直接参与,大大提高了干部群众对干部选拔工作的公认程度、信任程度、满意程度。其次,联合实施的方式,在全市统一的平台上让竞争者充分展示真才实学,组织认可、群众信赖,使广大干部群众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参与广度和深度都有了前所未有的拓展。市县联合公选取得整体覆盖全市各行业各领域,干部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更加满意的成效。
四、探讨与评论
实践证明,采取市、县两级联合的方式公开选拔领导干部,一是降低了行政成本。统一安排部署,统一程序方法,由市、县两级组织部门按干部管理权限分级组织实施,有利于统筹市县资源,降低公选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二是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注重把突出“公开”特点与突破“公信”难点有机结合起来,把加强监督、扩大群众有效参与、提高公信度贯穿于公开选拔工作的全过程。在县级职位面试环节,增加“两代表一委员”和职位所在单位干部职工作为群众评委,按照领导和专家评委评分占80%,群众评委评分占20%的比例折算面试得分,提高了群众参与率和公信度。三是杜绝了公开选拔的随意性。市、县两级联合公选,坚持做到“四个统筹”,即程序步骤统筹、公选职位统筹、资格条件统筹、职位要求统筹,杜绝了一些地方、个别单位公开选拔和选人用人的随意性。四是促进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极大地整体推进了我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步伐,对于树立正确用人导向,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富有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