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淮安市干部工作在市委的领导下,紧扣全市发展大局,立足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实际,坚持“阳光、公道、科学、清正”四措并举选人用人,努力做到把“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成“发展优势”,赢得了社会各界广泛认可,全市选人用人公信度逐年提高。
阳光:选人用人看得见能参与信得过
公开者,促公正、赢公信。市委始终坚持政策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的“三公”原则,让选人用人在阳光下运行。探索实施的“公开干部工作信息”、“规范干部的初始提名权”等多项工作受到上级部门肯定。
充分保障干部群众知情权——淮安探索建立了组织工作新闻发言人制度,坚持“能公开的尽量公开”的原则,通过建立专门网站、设立专线电话和电子信箱等形式,定期发布和更新干部工作的政策法规、动态信息,及时解答群众提出的问题。在2010年政府机构改革中,淮安分别在市委常委会、改革的相关单位、干部本人以及社会大众等四个层面,有针对性地进行信息公开,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实现了人事安排工作的“无缝对接”和新老部门职能的顺利交接,赢得了社会公信度。与此同时,淮安还坚持干部选用任前公示,较早地把拟用人选的照片连同基本情况、拟任职务和干部教育培训积分一起向社会公示。
充分保障干部群众选择权——在提名环节上,淮安把民主推荐作为必经程序,充分尊重人选所在地区或单位干部群众的意见,把群众信得过作为确定考察人选的主要条件。在考察环节上,淮安则推行了考察预告制以及考察对象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进一步扩大走访了解范围,从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听取意见。在任用环节上,充分尊重党委全委会的地位和作用,对于县(区)党政正职、市委各部委办正职职位人选的任用或推荐,实行全委会票决,全委会闭会期间,事前书面征求全委会委员意见。
充分保障干部群众监督权——淮安每年开展领导干部“述职述廉述学述法”考核,干部每年的工作业绩如何,群众说了算。群众测评不合格者,由组织上据情作出诫勉谈话、免职等组织处理。委托国家统计局淮安调查队,对全市组织工作满意度独立开展民意调查,通过随机采集信息、调查问卷等方式广泛征求干部群众真实意见;通过“一网二线三箱”(即《淮安党建网》、“12380干部监督热线”和“12371党员咨询热线”、“组织部长信箱”“党代表信箱”和“干部监督员信箱”),建立健全了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三位一体”的举报平台,构筑了干部群众对选人用人工作监督举报的“快车道”;及时对外公布市、县两级党委严肃换届纪律问题举报信箱和举报电话,明确专人24小时值守。
公道:选人用人重德行重实绩重基层
用人导向是方向、是标杆、是旗帜。选用什么样的人、不选什么样的人,关乎人心向背,影响社会风气,关系事业发展。几年来,淮安市委始终坚持“为发展选人、选发展需要的人”的原则,旗帜鲜明地提出:“重用思想解放、开拓创新,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奋发进取、业绩明显的人,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
选用政治品德好的人——在淮安,“德”被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首要条件和干部考察的重要内容,重点考察的是干部在履行岗位职责中的工作动机、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工作成效以及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团结协作精神,特别是考察干部在完成援川、援疆等急难险重任务时的表现。今年8月,组织部门专门前往淮安市援疆一线,考察了解干部、推选拟提拔人选。一位援疆干部深有感触地说:“虽然只是一个常规的推荐考察活动,但让我们感受的是鼓舞、看到的是希望、增强的是信心”。目前,全市已先后提拔重用援川、援疆干部18名。
选用工作实绩突出的人——基于加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淮安积极推行了重大项目督查考核制度,坚持以实绩论英雄、以贡献定奖惩,注重选拔在经济建设主战场上能力突出、业绩明显的干部,先后提拔重用了17名招商引资实绩突出市管领导干部;通过“升官不挪位”的方式,重用提拔了一批在乡镇任职时间较长、工作实绩突出、群众公认度高的党委书记;特别关注长期在“冷、偏”岗位、长期从事基础工作、直接从事面向群众工作等干部,先后从信访、党史、市志、档案、科协、地震等岗位选拔任用10多名实绩明显的干部。
选基层经验丰富的人——坚持把选人用人的眼光更多地投向那些在艰苦环境和岗位上做出实绩的干部,面向生产发展一线选拔具有基层领导经验的优秀干部,充实到各级领导班子。淮安明确规定,没有县乡基层工作经历的,提拔使用后一律任职不分工,先到县乡挂职,补上“基层工作经历”这一课。目前,全市市直部门领导班子中,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占70%以上。在今年县(区)委换届酝酿新进党委领导班子人选时,明确优先考虑有县乡工作经验的干部,换届调整后,县(区)委领导班子中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干部占59.5%。此外,淮安把基层一线作为年轻干部锻炼成长的舞台,有计划地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县、乡基层挂职,开展驻村帮扶、社区建设指导、挂钩扶贫等工作,引导干部在基层实践中增长才干,积累经验,增进对人民群众的感情。
科学:选人用人考得准考得实考得深
让组织放心、群众满意、干部服气,关键是把干部选准用好。近年来,市委大力推进干部制度改革,制定出台了《关于提高干部工作科学化水平的意见》等一系列制度,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方针,积极运用和完善改革举措,用科学的方法推荐、评价和使用干部。
创新干部考核评价方法——出台《关于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实施意见》,探索推行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考核办法,区别不同类型干部,细化考核标准,对市直部门干部,主要按部门职责分工进行考核,将履职情况和服务发展的成效作为考核重点;对县(区)党政干部,重点考察抓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能力,增设可持续发展、社会管理类考核指标。在市委换届推选新一届市委委员、候补委员和市纪委委员候选人初步人选工作中,坚持从人选的实绩、口碑、潜质等方面多途径考核,实现好中选优、优中选强。
探索差额选拔干部机制——在县(区)委换届中,淮安积极探索“四推荐”(市委全委会定向推荐、县区干部大会民主推荐、“面对面”谈话推荐、县区全委会二次推荐)、“四差额”(后备干部差额述职、县区委常委会差额研究上报、市委考察组差额考察、市委差额选用)的程序方式,从150多名副县级后备干部中,提拔了15名干部,整体差额比例达10:1。在市委新一届“两委”人选的酝酿推选中,坚持“三扩大(扩大被推荐人选范围、扩大参与人员范围、扩大相关信息发布范围)、三推荐(个人自荐、组织举荐、大会推荐)、三差额(差额推荐、差额酝酿、差额选举)”的方式,民主选人、科学选人,实现了织意图与群众认可、政策要求与人员结构的两个“统一”。
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近年来,淮安先后通过竞争性选拔任用各类干部689人,为培养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专家组联合面试、考察等方法,先后引进2名民航高管人才,为推进淮安民用机场建设与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创新开展县处级非领导职位竞争上岗活动,在法检系统中层拿出39个副处级非领导职位进行竞争上岗,并将参加人员范围扩大到县(区)法检系统,一大批优秀的基层法检干部脱颖而出,极大地调动了机关人员的工作活力和争先意识。
清正:选人用人严纪律严查处严问责
人们常说,天降祥和、云飘如意,靠的是风清气正。工作中,淮安始终把正风肃纪摆在突出位置,严明纪律、严厉查处、严格问责,以风清气正的选人用人环境为干部打造争先创优的干事创业环境。
严明纪律要求——定期与干部开展谈心谈话,对干部的苗头性问题早发现早提醒、早教育早纠正,特别是对个别人民来信反映问题较多、群众反映较为集中的干部,有重点地进行谈话提醒。在今年的党委换届工作中,淮安通过集中学习、谈心谈话、发放换届纪律知识卡、发送手机短信等形式,实现严肃换届纪律信息100%公开、党员干部100%知晓。在严肃换届纪律方面的举措和成效也得了上级组织部门和干部群众的充分认可。
严厉违规查处——深入开展“一报告两评议 ”以及领导干部选人用人责任审查、机构编制责任审查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三责联审”工作。出台了《关于实施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四项监督制度的操作规程》、《关于严重违规用人问题立项督查实施办法》、《县(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事项事前报告实施办法(试行)》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明确对违规责任的查处要求,切实强化干部工作事前监督和过程管理,有效推进了全市干部工作规范化建设。
严格考核问责——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淮安始终坚持在党委的领导下,整合各方面资源、调动各方面力量来共同推进。坚持把提高公信度作为各级党委“一把手工程”,纳入党的建设综合目标考核重要内容,实行党委书记主管、组织部长主抓,建立健全定期会商、专题约谈、提醒纠错等长效机制,形成了层层负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