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中组部的最新统计显示,党的十七大以来,全国通过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方式选拔厅局级以下干部23.4万名。全国组织工作满意度民意调查显示,公开选拔、竞争上岗连续3年被干部群众评为最有成效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举措。(人民网9月6日)
自古以来,人们将为政之道总结为“唯在用人”,看天下是处于太平盛世或倾危乱亡,当政者选拔使用人才的情况是一个重要参照物。近年来,中央推行一系列人事制度改革,如机关事业单位“凡进必考”、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等,但在领导干部层面真正具有突破意义的改革还属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制度。
“凡进必考”为平民子女提供了“能进”机关事业单位的机会,公开选拔则为他们继续创造了“能上”领导岗位的机会。近几年,公务员考试持续升温,大批毕业生成为机关工作人员,虽然其中不乏“官二代”,但相比过去大部分新进人员为“顶班”的情况,寒门子弟占新进人员的比例大幅攀升,他们通过公平竞争与“官二代”一起进入公务员队伍。从这点上来说,“凡进必考”制度在干部来源上“普选”,为推行领导干部的公开选拔作了铺垫和准备,为平民子弟创造了机会。
当“凡进必考”人员成长为领导干部之际,也就是整个干部队伍进入真正意义上的代际更替阶段。目前,新进人员主要是在打杂跑腿,少部分背景好些的可能去了一些更重要的岗位和地区,只有极少数成为年轻领导干部,差距还不是很大。在未来一二十年,这一批人能否通过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优胜劣汰地成长为领导干部,直接关系到今后领导干部队伍的积极性和活力,关系到整个干部队伍对用人导向和为官价值的判断。
通过“凡进必考”方式新进的年轻干部大多是80后,这一代人经受了大学普及化、就业压力和社会转型的阵痛,受到新价值观念的冲击,相比父辈的“认命”或是“论资排辈”观念,他们对于公平、公正的渴望更高,竞争意识更强。总体说来,由于时代背景和成长经历,他们对公选和竞争上岗的接受程度要大于以往的干部。
然而,尽管他们认同公选模式,对其信任度却远远低于“凡进必考”模式。虽然公选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地域、身份、资历等限制条件,是年轻有为的平民子弟升迁的重要途径。但由于公选目前仍是由各地自行组织实施,远远不如公务员考试那样规范,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仍不时传出人事腐败,年轻干部对于通过“公选考试”的方式再续升迁路的信心不足。
今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重点是在主要领导干部的选拔上寻求突破,从坚持“凡进必考”过渡到制度化、规范化的“公开选拔”,继续分解“一把手体制”下的高度集权,如同公务员招录考试一样,为平民子弟提供公平的竞争机会,以用人机制的公平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