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赫章县在乡镇领导班子换届工作中,创新少数民族干部干部选拔任用机制,采取“1+2+3+4”模式将大批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培育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积极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献策献力,推进“强县升位、跨越发展”目标的实现。
营造“一个氛围”,积极优化少数民族干部成长环境。坚持把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纳入全县干部工作的大局,统筹考虑,总体部署。每年年初召开少数民族干部座谈会、组织部部务会和县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少数民族干部培养工作的具体措施。采取多种形式,宣传中央、省委、地委对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的一系列文件精神,培育、选树各条战线上的少数民族干部先进典型,引导社会各界关心重视少数民族干部,为少数民族干部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搭建“两个平台”,着力创新少数民族干部培养方法。一是搭建教育培训平台。充分发挥党校主阵地作用,大力实施干部教育培训“六大工程”(即:副乡科级干部轮训工程;副乡科级后备干部培训工程;公务员能力建设工程;村干部、农村党代表、非公企业管理人员轮训工程;能人培训工程;专题培训工程),加强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训,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的综合能力。2010年以来,累计培训少数民族干部380余人次,其中中青年干干部培训班培训少数民族干部32人,省、地、县短期业务培训班培训348人;并先后推荐了3名少数民族干部到省、地有关部门挂职学习。二是搭建实践锻炼平台。围绕县委、县政府的重点工作,有计划地选调了31名年轻后备少数民族干部到组织人事部门、产业园区等部门挂职锻炼。2008年以来,公开选拔了17名少数民族干部到村工作,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副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助理等职务,深入基层一线参与县委、县政府安排的各项重点工作。通过实践锻炼,广大少数民族干部解决实际问题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采取“三种方式”,不断拓宽少数民族干部选拔渠道。一是公开选,拓宽视野择优用。2009年面向全县公开选拔10名正科级干部提名人选,10名副科级干部提名人选,提拔使用的11名干部中有3名少数民族干部,占27.3%;2010年公开选拔的16名乡科级领导干部中有5名少数民族干部,占31.2%。二是合理配,同等条件优先用。充分利用机构改革、届中调整、乡镇换届等契机,优先考虑少数民族干部的配备。今年的乡镇党委换届,全县27个乡镇党委领导班子少数民族配备率达100%,新当选的257名党委委员中,有少数民族干部73人,占28.4%,其中,彝族干部54名,占73.9%,苗族干部7名,9.6%,其他少数民族干部12名,占16.5%。三是重点提,解放思想大胆用。在坚持标准、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采取适当倾斜政策,优先选拔,大胆启用综合素质较高、工作能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的少数民族干部。今年的乡镇换届配备了2名苗族党政正职,其中一名为29岁的优秀年轻苗族干部。
完善“四个机制”,有效激发少数民族干部工作热情。一是完善交流轮岗机制。有计划地加强各年龄段少数民族干部的交流,把“实干型”的少数民族干部充实到重要岗位,把“发展潜力型”的年轻少数民族干部,向基层或综合部门交流。此次乡镇换届,共交流少数民族干部34人,占交流干部的46.5%。二是完善动态储备机制。建立完善少数民族干部人才库,加强组织部与民宗局、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部门沟通联系,规范少数民族干部动态推荐和跟踪管理。全县现有科级少数民族后备干部61人,占后备干部总数的18.7%。三是完善“双考双评双挂钩”实绩考核工作机制。着眼于科学考核和评价干部,防止简单以票取人,县委大力推进实绩考核工作,促进干部考察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以实绩考核为抓手,切实推进“双考双评双挂钩”动态跟踪考核管理工作。将实绩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基本形成了“考核显导向、考核增压力、考核出动力”的良好格局。四是完善关心服务机制。定期组织开展座谈会、交心谈心等活动,帮助少数民族干部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今年,通过交心谈心帮助62名少数民族干部疏导了工作压力,解决了后顾之忧,切实为少数民族干部卸包袱,添动力,激发和释放了广大少数民族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和活力。(蔡明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