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儿(板寨村),你会真正知道什么叫夜不闭户,什么叫路不拾遗,而他们今天拥有的,可能就是我们刚刚失去的,那些淳朴的人心,那些美丽的环境……”

办公室里敲击键盘的声音清脆悦耳,同事们偶尔会低声交谈,不时还有送文件的工作人员忙碌地进出,这一切似乎与李永辉毫不相干。这位30出头的光明新区宣传督查科科长眉毛高挑,带着一脸若有所思的表情,沉浸在自己的思维世界里,话到兴奋处,时而慷慨激昂,时而满面凝重。
半个多月前,李永辉刚刚从贵州荔波县板寨村返回深圳。在那个近乎于陶渊明笔下桃源胜境的僻远小山村,李永辉与当地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以下称“三同”)了十多天,与其同行的还有20余名新区中青年干部。时间再往前推移一点,李永辉们还在最高学府北京大学进修了十多天。
从富庶的特区出发,一路北上求学,再折转向贫瘠的西部小村,接受“再教育”,未来还将挂职信访大厅,直面百姓疾苦……这是光明新区精心设计的一条中青年干部成长培训路线图。在学员眼中,这一设计“可上天,可入地”,在有关专家看来,这一设计是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最佳注解。
对于深圳特区后发区域而言,人才是光明新区建设最宝贵的财富,是能否实现跨越式大发展的基础和关键,而其中,中青年干部更是未来新区发展的中流砥柱。如今,光明新区正以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以下简称“中青班”)这一独特的方式,不拘一格培育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