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讯 十七大以来,全省各级组织部门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特别是组织工作,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以及组织部门自身建设亮点频现,组织工作取得了新进步、新成效,呈现新气象。
第一个“新”是新理念,即组织工作的新理念。在组织工作职能定位上,按照“始终坚持把服务‘四个发展’作为组织工作的根本任务”的定位,要求全省各级组织部门紧紧围绕“四个发展”来选干部、配班子,建队伍、聚人才,抓基层、打基础,充分发挥党的干部资源、人才资源和组织优势,让组织工作既出战斗力、凝聚力,也出生产力。在谋划和推动工作中,突出强调“务实和创新”。在连续三年开展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中,省委组织部每年承诺10件办实事项目,一件一件做,一项一项抓,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工作力量投入上,全省各级组织部门按照齐玉同志提出的“组织工作要贴在‘地平线’上”的要求,坚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尽最大努力把人力、物力、财力向基层倾斜,使组织部门服务大局的水平进一步提升,务实创新的形象进一步树立,组织工作的满意度逐年提升。在去年全省第二次组织工作满意度调查中,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对组织工作的总体满意度为88.28分,比上一年提高3.21分。
第二个“新”是新视野,即选人用人的新视野。不断扩大干部选拔渠道和力度,着力优化干部结构。2008年,省委拿出12个副厅级职位面向省内外公开选拔,不仅数量较多,而且职位重要,吸引省内外干部踊跃报考,社会反响强烈。2010年,全省拿出195个职位,首次开展了省、州、县三级集中公选工作,2011年再次组织省直机关集中开展竞争上岗工作,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脱颖而出。同时,不断拓宽“选人视野”,注重做好了从艰苦边远地区选拔干部到省直部门任职;从高校、企事业单位选拔干部到党政部门任职;从长期没有提拔干部的单位发现和选拔干部;解决年龄较大、任职时间长、发挥骨干作用干部的职级待遇等工作,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认可。
第三个“新”是新链条,即来自基层一线的干部培养选拔链。针对领导机关“三门”干部增多等结构性矛盾,会同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和省公务员局研究制定省、州党政机关公开遴选公务员办法,去年首次面向基层公开遴选90名省直机关公务员,今年的遴选工作正在有序开展;首次从乡镇(街道办事处)优秀党政正职中公开选拔20名省直机关副处长;首次从优秀村(社区)干部中公开考录9名副乡镇长(街道办事处副主任),连续两年从优秀村(社区)干部中公开考录44名乡镇(街道)公务员。同时,坚持每年选派一批优秀大学毕业生到乡镇和基层政法机关工作。干部到基层培养、在基层锻炼、从基层选拔的导向进一步鲜明,来自基层一线的党政干部培养选拔链初步形成。
第四个“新”是新方法,即干部教育培训新方法。近年来,干部教育培训方式不断改进,干部参训的积极性不断提高。2010年,在省直机关科级干部中全面推行自主选学工作,2300名干部在省内五家培训机构参加自主培训。积极筹建网上干部在线学习中心,充分利用网络手段,满足干部“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的个性化培训需求。同时,针对藏区部分基层干部不懂藏语,无法有效融入藏族群众中开展工作这一问题,创造性地部署开展了基层干部藏语培训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今年起,基层干部藏语培训工作全面展开。
第五个“新”是新渠道,即干部实践锻炼的新渠道。近年来,不断强化实践锻炼,促使干部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2009年初,首次大规模集中选派150名县处级后备干部赴河南、湖北、湖南、山西、吉林五省进行为期一年的挂职锻炼。2010年,结合定点扶贫工作,选派105名机关干部到定点扶贫村挂职任村党支部副书记,驻村开展扶贫工作;玉树地震发生后,先后从非受灾地区和省直机关、企事业单位选派4批共240名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赴灾区,一方面充实灾区干部力量,另一方面在突发事件和艰苦复杂环境中培养锻炼干部。
第六个“新”是新体系,即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新体系。在不断的探索中改进和加强省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目标责任考核工作,从最早的青南地区不考核GDP,到既考核领导班子也考核领导干部,再到去年实施的发展绩效考核和分类考核,逐步完善了符合青海实际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2010年,针对不同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将发展条件和目标相近的地区实施分类考核,合理确定考核指标权重设置,既注重考核共性指标,又注重考核个性指标,改变了过去“一把尺子量”的做法。2011年,省委、省政府对经目标考核被评为优秀领导班子的3个地区和20个省直部门以及经绩效考核被评为优秀的3个地区和4个县给予重奖,考核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得到彰显。
第七个“新”是新工程,即人才队伍建设新工程。近两年,在指导和督促各相关职能部门抓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一年一千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工程”等重点人才工程的同时,具体着手抓了两项人才工程。一是着眼于推动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青海省人才“小高地”建设项目。连续两年评选确定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的20家科研创新单位作为全省人才“小高地”入选单位,并为每个单位资助资金10万元。二是着眼于支持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的“专家服务团”活动。连续三年从省内外选派知名专家赴基层进行短期服务,为基层经济社会发展把脉献策,同时发挥专业特长开展技术攻关,发挥传帮带作用为基层培养人才,得到基层干部群众的广泛欢迎。
第八个“新”是新政策,即人才引进新政策。制定出台《青海省引进高层次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暂行办法》。将依托重大招商引资项目、重点创新项目、博士后工作站等工作,计划引进10名左右高层次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同时,进一步创新规定引进人才政策,在一次性补助、高原生活补贴、落户、住房、职称评定、子女教育等方面均作出了明确规定。如,引进人才可享受省财政30万元一次性补助,在青工作满一年后,每年可享受5万元高原生活补贴等政策得到了人才的青睐。
第九个“新”是新突破,即基层组织建设新突破。连续三年组织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集中夯实基层组织基础。自2009年以来,全省各级组织部门按照“抓基层、打基础、强一线”工作理念,认真落实“一定三有”制度,全面实行村党支部书记岗位目标责任制。全面推行“三议一表决”制度,进一步推进基层民主建设。深入开展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软弱涣散党组织整治、“三级联创”等活动,在大学生“村官”中组织开展“四个模范”活动,不断夯实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2010年来结合玉树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不断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和教育培训,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密切联系群众的先锋队、模范队。将为基层办实事工作固化为“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的有效载体,集中办好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党员远程教育站点建设、村“两委”主要负责人集中培训、“百企联百村”活动等为民办实事项目,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使基层党组织成为推动发展、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战斗堡垒。
第十个“新”是新进展,即自身建设新进展。结合组织部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抓作风建设、促工作落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创先争优活动,不断强化自身建设。2008年来连续四年持续开展“抓作风建设、促工作落实”主题活动,进一步坚定了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树立了组织部门狠抓落实的形象展现党员干部的新形象;自2009年来连续三年持续开展“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进一步树立了组织部门新形象。在集中活动、深化拓展和巩固提高三个阶段,通过调研、主题活动、解决热点难点问题、整改存在问题等工作,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有新的提高,组织部门作风建设取得新的成绩,以改革创新精神破解组织工作难题取得新的进展;进一步巩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充分展现了组织部门勇于创先、敢于创优的良好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