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2009年9月,为加大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力度,黔南州委着眼于班子建设需要,早谋划、早发现、早培养,从各县(市)和州直部门选派了26名30岁左右科级干部,跨县(市)挂任县(市)委书记助理或县(市)长助理,直接参与基层事务的实践锻炼。2011年4月,经对县(市)领导班子情况进行分析,结合换届采取“一推两评三考”方式,从挂职期满的25名(1名已提拔任职)年轻干部中竞争性选拔7名年轻副县级领导职务干部人选。
“一推”:党委推荐“看表现”。干部怎么样,县(市)党委最有发言权。将县(市)党委的提名推荐作为挂职干部进入竞争性选拔程序的准入条件,由挂职所在县(市)党委根据挂职干部德才素质和挂职期间工作表现,通过召开常委会研究提出推荐人选。凡县(市)党委不推荐、不提名的挂职干部,不作为本次竞争性选拔对象。把挂职干部的提名权、推荐权交给县(市),充分体现了县(市)党委的提名意愿,规范干部选拔任用提名程序。
“两评”:适岗评价“测水平”。将参加选拔人选的岗位经历、学历学位、基层工作经历、年度考核结果、奖励情况等进行分析比较,合理设置不同权重,按一定比例折算适岗得分进行量化。将干部经历、考核、奖励和日常表现等纳入选拔程序,体现了“以能力为基础、以实绩为前提、以公认为尺度”的导向,避免高分低能。实绩评价“比成效”。挂职干部工作实绩如何,由干部群众评判。将实绩评价纳入民意测评内容,由测评对象填写《挂职干部实绩评价表》,对挂职干部挂职期间工作实绩作出“优”、“良”、“中”、“差”四个等次的评价,以此作为分析挂职干部到领导岗位锻炼成效的重要依据。
“三考”:考核测评“听民意”。挂职期满,州委组织部派出考核组进行专门考核测评。一是召开民主测评会,对挂职干部进行民主测评和征求意见。测评项目设总体评价,并设“是否具备担任副县级领导职务的能力”征求意见栏。二是进行个别谈话,了解挂职干部德才素质和挂职期间工作表现,征求是否具备担任副县级领导职务能力的意见。三是召开片区挂职干部座谈会,进一步了解挂职干部的思想和工作情况,交流挂职经验和体会,深化对挂职干部的了解。综合考试“赛实力”。一是进行素质测试。在省委组织部研究室的支持帮助下,委托中组部领导干部考试与测评中心提供《党政干部领导能力人机对话测评工具》,采取人机对话的方式对人选进行素质测试。通过对应试者的作答进行精密计算,检测领导干部的组织协调、沟通、决策、应变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实际工作能力测试。从州直相关部门抽调专家,围绕省州战略目标和任务,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封闭命题阅卷,以撰写文章的方式,重点考察人选挂职两年来的调查研究、分析判断、思维和决策、处理实际问题以及驾驭复杂文字材料的能力。按照素质测试成绩和实际工作能力测试各占50%的比例计算综合测试成绩。三是采取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面试。主要测试应试者语言表达、人际沟通、个性特征以及在领导能力素质、胜任特征等方面对选拔职位的适应程度。差额考察“选贤能”。按考核测评占15%、适岗评价占15%、综合测试占40%、面试占30%的比例计算综合得分,从高分到低分依次确定10名考察人选。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有关规定,组成考察组对考察对象的德、能、勤、绩、廉进行全面考察,从10名考察对象中提出7名拟提拔任职人选,实现优中选优。(陈治宽)
贵州省公开选拔领导干部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