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四川面向全球公开发布公选县处级领导干部的公告,249个县处级领导职位“虚席以待”。这是四川继1995年起启动公招公选改革17年来,又一个撼动当地“官场”的“大动作”,也是四川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最敏感的干部选拔上又一次大胆尝试。
笔者认为,此次公选规格之高、规模之大,范围之广,一方面体现了四川招贤纳士、人才兴川的强烈愿望,一方面体现了四川勇立潮头、敢闯敢试的时代精神,而更多的是折射出了四川“不拘一格、海纳百川、能者居之”的选人用人观。
打破身份限制,折射出“不拘一格”的用人观。“不拘一格降人才”是公众对国家选人用人机制的美好期盼,也是有才有志之士希望积极投身社会发展事业的一种情感表达。长期以来,一些地方在干部选拔上,仅限于体制内的党政干部参选,使得许多有才之士因门槛过高而被拒之门外,导致群众不满意,选人用人公信度降低。四川此次公选县处级领导干部,不仅允许非公有制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参与公选,而且明确国内博士、国家承认学历的海外硕士以上留学回国人员,有相应工作经历或相关管理经验的就可以参与公选。这种英雄不问出处的做法,打破了干部选任上的身份限制,消除了体制内循环的经验做法,折射出了四川在干部选拔中的“不拘一格”,必将有利于更多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打破区域限制,折射出“海纳百川”的用人观。在以往的选人用人机制下,干部大多局限于本土上产生、区域内竞选。这种选拔方式,实质上是个别官员的地方保守主义,选人上的闭关思想,用人上的狭小视野,不但不利于人才的优化配置,而且使整个干部队伍失去生机与活力。四川此次公选,拿出3个职位面向海内外公开选拔,34个职位面向全国公开选拔,111个职位面向全省公开选拔,这种“变少数人中选人”为“多数人中选人”,变“小视野选才”为“全球性选才”,打破了干部竞选上的区域限制,根除了“本土选官”的传统思想,克服了某些官员的“山头意识”。四川“全球招贤”,充分体现了一种“海纳百川”的选人理念,将集聚全球全国大批优秀人才。
打破资历限制,折射出“能者居之”的用人观。“论资排辈”历来是中国封建官场选人用人的习惯做法,官员的升迁不是看能力,而是看资历,不是看实绩,而是看年纪,导致有能力的上不来,平庸的下不去。而当前个别地方在干部的选任上,仍然沿袭这种做法,“官中选官”、“能力抹杀”等现象不同程度存在,极大地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四川此次公选,打破“掰着指头排顺序、掐着时间算提升、翻着资历等位子”的论资排辈现象,面向全球全国全省,广泛在各类群体中招贤纳士,突破了干部选任中身份、年龄规定,变“论资排辈”为“能者居之”,打破了“官中选官”的惯例,更加符合公平竞争、好中选优的用人原则,必将使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选人做法更为贤达。
四川此次公选,是干部选任方式的大胆探索和创新,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应当充分肯定。愿四川在干部公选上,步伐更加坚定,程序更加科学,导向更加鲜明,选人用人质量和公信度不断得到提高。 (作者:杜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