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公推公选 实施“三跨”竞争上岗 实行差额选优
湖北十堰竞争性选拔干部全面提速
●重点公开选拔了一批正副县级领导干部●市直98个县级以上单位竞争上岗率达73.5%
近年来,湖北省十堰市委组织部始终坚持把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作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积极完善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拓宽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激发了全市干部队伍生机与活力。
搭建多种竞争性舞台
让优秀干部脱颖而出
广开视野公开选拔。该市不断完善公开选拔的程序和办法,重点公开选拔了一批正副县级领导干部。2008年,市委拿出14个县级事业单位领导干部职位,以公开选聘的方式进行集中性选拔。2009年,面向全省公开选拔了12名35岁以下年轻副县级领导干部。
打破限制公推公选。该市坚持拓宽选人用人视野,打破资历、身份等限制,积极尝试用公推公选的方式选拔领导干部。2009年,公推公选了8名乡镇党委书记到市直部门担任副县级领导职务,有效提高了选任干部的公信力和群众对干部工作的满意度。
实施“三跨”竞争上岗。2009年以来,针对市直科级干部队伍年龄老化、结构不优、来源狭窄的实际,在总结干部竞争上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实行了科级干部“三跨”(跨系统、跨单位、跨身份)竞争上岗试点工作,选拔了一批学历层次高的优秀年轻干部,为优化市直机关干部队伍结构、增强干部队伍活力奠定了基础。
立足“三重”竞选干部。该市紧紧围绕改革发展大局,在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重要项目和重大事件中开展干部专项考察和选拔工作,其中,2009年重点是在应对金融危机、推进全市工业企业发展的“千名干部进百企,服务工业促发展”活动中考察干部,对10个工作专班进行了考核,对表现优秀的2名县级干部给予重用,对12个优秀领导班子和18名领导干部进行了奖励。通过在“三重”中推荐和发现干部,激发了全市干部队伍比成绩、比贡献的热情,也为全市重大项目有效推进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完善关键环节竞争办法
提高干部选任公信度
该市针对提名、推荐、考察、决策等干部选用中的关键环节,坚持尊重民意、体现民意,健全关键环节的竞争性选拔机制建设,提高了选任干部的公信度。
创新提名办法,扩大干部工作民主。2008年,在县(市、区)部分党政正职职位出现空缺的情况下,对所有符合资格条件人员,召开由正县级以上领导干部、部分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加的公开推荐会,在全市范围内公开推荐了6名县(市、区)委书记和县(市、区)长提名人选,增强了重点岗位干部提名的竞争性,创新了干部提名方式。
完善差额办法,实现优中选优。在公开选拔和选聘工作中,做好笔试、面试等相关工作基础上,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标准,实行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酝酿、二次民主推荐等办法,多渠道、多角度评价干部。2008年以来,全市重点岗位的干部选拔,都采取差额考察等办法决定正式人选,确保了干部选拔的优中选优。
探索立体式考察,全面遴选干部。在2009年,面向全省公开选拔12名35岁以下副县级领导干部考察环节中,对进入前36名的考生采取了履历分析、综合素质考评、工作业绩量化评价、延伸考察等办法,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考察,通过考察,有6名考试成绩优秀但考察情况不太理想的干部被淘汰,确保干部考察重实绩、重群众公认。
健全选任干部机制
树立竞争性用人导向
该市围绕扩大干部工作民主,在搭建竞争平台的同时,及时探索完善干部选任机制,树立竞争性选拔干部的用人导向。
建立完善竞争上岗机制。2005年以来,逐步实现了干部竞争上岗的经常化。近3年,市直98个县级以上单位共有212名中层干部通过竞争上岗走上了科级领导岗位,竞争上岗率达73.5%。
探索创新干部选任机制。该市将“五个一批”作为一项长效机制和系统工程大力推进。即选拔一批40岁左右的优秀中青年干部进入县级领导班子;选拔一批优秀乡镇干部进入市直机关领导班子;选拔一批优秀选调生进入市、县领导机关;公开选聘一批事业单位领导干部;交流和轮岗一批市直单位县、科级干部。近年来,通过实施“五个一批”,激发了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活力。
健全干部竞争选拔监督机制。推行干部选用的全程差额,坚持干部选用全程记录,完善用人失察失误责任追究制度,拟任人选,都要听取纪检、审计等执纪执法部门意见,防止干部“带病提拔”,为竞争性选拔干部建立良好的监督机制。(通讯员 堰 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