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今日四川】广安讯(罗隽华 通讯员/杨学军)广安市在县乡两级班子换届中,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在全市乡镇党委换届公选70名党委委员的基础上,近日,结合区市县领导班子换届,面向全市范围非定向竞争性选拔5名区市县政府副职,此举,正强力传递着三大用人导向。
编外人才有盼头。党的干部方针,历来坚持“不拘一格用人才”的理念,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基层干部成长和选拔中,乡镇事业干部、村(社区)干部等特殊群体中的优秀分子受限制,很难打破政策杠杠,身份难改变,职务难晋升,严重影响其工作积极性和才能的发挥。广安市今年5月面向全市范围内的大学生村(社区)干部、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及村委会(居委会)主任、乡镇(街道)事业单位人员公开选拔了70名乡镇党委委员。2010年曾面向引进高层次人才、选调生、大学生村干部、村(社区)主任、乡镇事业干部、广安籍在外务工返乡人员六类群体公选科级领导干部,410人踊跃参选。通过开放式的公开选拔,为这些特殊群体中的优秀人才开辟了绿色通道,真正拓宽了选人用人视野, 充分调动了基层一线特别是公务员编制以外的优秀人才创业、创新、创造的积极性。
基层干部有奔头。在换届座谈中,不少干部群众提到,希望在新一届班子搭配中,少一些“空降干部”,多一些从基层一线成长锻炼的“乡土干部”。今年在县乡换届公开选拔方案的设定上,注重基层、崇尚实干的用人导向就特别鲜明。本次非定向竞争性选拔5名区市县政府副职,在报名基本资格条件中,提出必须是36岁以下的具有乡镇(街道)(不含学校、卫生院)1年以上工作经历。为让操作更加公开、科学、准确,采取“3+3”模式进行,一个3即“综合素质测试、领导能力测试、无领导小组讨论”,重在考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把握运用能力,重在考察对案例的分析判断、决策应变、综合协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在考察应试者逻辑思维、组织协调、现场应变和语言表达能力;另一个3即“实绩考核、民主测评、综合评价”,对考察对象工作及任职经历、受奖惩情况以及履行职责、工作实绩等进行分析考察,对报考者所在乡镇(部门)的群众公认度及个人品行、能力素质和廉政情况等进行重点考察,考察组根据测评得票情况及考察(考核)情况进行综合评定,全面考察公选对象的德才表现。这样的选人模式,把进步的机会留给了基层默默无闻、埋头苦干的老实人,把胜出的机会留给了有实力、有基础的年轻干部。
党员群众尝甜头。近年来,广安市在树立“以群众公认定取舍”的用人导向上很下功夫,不断探索完善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模式,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公选过程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公选范围、条件、程序等情况,通过网络、报刊、手机平台等渠道向社会及时公布;笔试、面试、体检、考察等坚持平等竞争、择优录用;整个过程由纪检监察部门及“两代表一委员”全程监督,邀请新闻媒体全程跟踪报道。三年来,全市通过公开选拔,让160余名政治可靠、才能出众、群众信赖的干部在各乡镇、部门、学校、医院等领导岗位上得到提拔重用,通过公开选拔产生的领导干部,为民服务的能力和热情都比较高,能迅速融入新的环境,打开新的工作局面,在党员群众中深受认可。
四川省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考试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