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一线干部有劲头有奔头
――贵阳市公开遴选35岁以下副县级领导干部工作综述
今年夏天,对于张红梅来说,是个不同寻常的季节。7月的一次公开遴选,使她从花溪区石板镇镇长的普通乡镇领导岗位走上了贵阳市南明区副区长的职位。
贵阳市继公推竞岗、公开选拔、公推直选、差额选拔等竞争性选拔干部举措后,今年,又着眼于换届后领导班子长远建设和贵阳市长远发展的需要,开展了公开遴选35岁以下副县级领导干部的工作。10名像张红梅这样的基层年轻干部跨过多重层级,越过资历门槛,实现了“华丽转身”,引起了强烈反响。
从适当倾斜到聚焦基层
让一线优秀干部有劲头有奔头
在遴选出的10名干部中,8人来自乡镇、街道,1人来自区直部门,1人来自市直机关。
“‘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重点在基层,落实靠基层。基层条件艰苦,基层干部责任重、压力大。贵阳市委把选人用人的目光投向基层,优先选拔在基层一线和艰苦岗位上努力工作的干部,优先选拔在重点工程、重要工作、重大突发事件中表现突出的干部,树立重视基层、崇尚实干的用人导向。”贵阳市有关负责人表示,要让基层成为干部锤炼党性、增长才干、干事创业的大舞台,成为干部充满希望、前途光明的人生阶梯。
这次公开遴选,在干部中树立了从改革发展稳定第一线选拔任用干部的正确导向。花溪区湖潮乡党政办负责人赵田径说:“公开遴选鼓舞了基层工作人员的斗志,激发了干事热情,让我们觉得学习上有劲头、工作上有干头、政治上有奔头、事业上有前途,促使我们在艰苦地区、复杂环境、关键岗位上砥砺品质、锤炼作风、增长才干”。
“基层干部上来可以更多地把民情、把基层的情况带上来。这有利于在领导岗位上作决策时,更多地考虑老百姓,使决策更加能够代表民意。”贵阳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变封闭运作为全程公开
让干部群众检阅选拔干部的每个环节
“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千辛万苦,你认为最大的难处在哪里?”“你觉得基层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是什么?”……在市委常委会议上,20名差额人选通过电视直播“整体亮相”,在个人陈述的基础上,回答常委们的提问。市委常委会议在综合民主推荐、重点考察、心理素质和理论实践测试以及人选陈述、回答问题等情况下进行“集体把关”,在广大电视观众的监督下投票、计票,并当场宣布差额票决结果,确定拟任职人选。
电视直播常委会差额票决,在社会上引起了良好的反响。“以往,机关领导干部的职务一变,我们都觉得特神秘,因此有许多猜疑,更不要说能现场直播常委会票决了。”碧海花园社区居民刘女士的话,代表了不少市民的想法。
回忆起直播实况,入选女干部孙绍雪说:“这个环节对于每位人选的能力都是一次考验和展示。在摄像机前,选手面对常委们进行的答辩,实际上是对电视机前所有群众的承诺,无形地鞭策自己要更加勤奋努力地工作,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
“电视直播,就是为了使常委会差额票决从幕后走到前台,从神秘走向透明,让选人用人在阳光下运行,真正落实干部群众对选人用人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提高公信度,形成公开公平公正选拔干部的正确导向。”贵阳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从注重“显绩”到关注“潜力”
让干得好的人能选得出
“你不把群众当亲人,群众就不把你当亲人,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践行这句话?”一些有关群众工作能力的试题频频出现在遴选的测试、陈述等环节中。为群众排忧解难、化解基层矛盾纠纷、处理复杂局面等能力被作为人选考察的参考指标和主要内容之一。贵阳市的用意很明确,就是通过测试和考察,看其是否心系人民群众、密切干群关系、维护群众利益,看其是否有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的“潜力”。
为进一步考察人选“潜力”,遴选还增设了综合测试环节,通过人机对话、模拟场景、论述笔答等方式对人选进行心理素质、职业能力、以及理论与实践经验测试,以此考察人选的综合素质及掌握方针政策的水平和工作实践经验,从而确定人选的培养方向。
作为胜出人选中最年轻的干部,29岁的帅彬谈到综合测试时说:“试题将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等中心工作具体到基层热点问题中,答案都是来自于平时的工作积累和办事流程,临时‘抱佛脚’根本不可能。只要在平时的工作中,踏踏实实干事,认认真真学习,在考试中就能考出好的成绩。”
变“关门点将”为“擂台选将”
让领导班子换出蓬勃活力
贵阳市委主要领导说:“选人用人绝不仅仅是看其在现场陈述、回答常委提问时说得怎么样,更重要的是考察人选平时工作中干得怎么样,德能勤绩廉等方面怎么样。避免简单的以票取人、以分取人、以学历取人。”
在这次遴选中,贵阳市在程序安排上费了一番心思。为确保选好用准,通过民主推荐、差额考察、综合测评、差额比选、个人陈述及常委会差额票决5个环节对入选干部进行深入了解。既有组织意见,又有考察组意见,更多的是干部实绩。
通过各个环节的公平竞争,逐层选拔,变“关门点将”为“擂台选将”。坚持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选拔干部的主要标准。既注重学历,又注重综合能力;既注重工作实绩,又注重政策理论水平;既注重德才表现,又注重联系服务群众意识;既要“考得好,更要干得好”;既要“票数高,更要素质高”;做到“口才”和“干才”,“显绩”和“潜力”相结合。
据统计,遴选出的10人中,平均年龄33.5岁,最大的35岁,最小的29岁,大学学历6名,研究生学历4名,女干部3名,8人是县级后备干部。
贵阳市有关人士表示,公开遴选既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由区(市、县)党委、市直部门党委(党组)推荐了67名干部参与遴选,市委严把各个“关口”,把握方向,又认真落实干部群众在选人用人上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激活了选人用人的一池春水。选拔了一批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激发了基层的蓬勃与活力。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全市广大年轻干部纷纷通过各种方式表达了要到条件艰苦、情况复杂的基层一线开展工作、砥砺品质、锤炼作风、增长才干的热切希望,形成了年轻干部乐于面向基层的良好导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