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楚州区作为全省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力度改革试点区,近两年来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在优化竞争性选拔各个环节、实现各环节有效衔接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创优,逐步形成了“三双三加”工作法,有效破解了竞争性选拔体系建设的一系列难题。
双“定向”+“署名联推”,破解初始提名的针对性难题。一方面优化门槛设定,为选拔目标人群合理定向。即科学分类,为选拔职位定向。对一些门类相对特殊的单位或专业型较强或岗位实行定向选拔,先后定向选拔了一批专业型干部、女干部、年轻干部和党外干部;对一些工作岗位相对重要的职位实行分类选拔,在乡镇长等岗位的选拔中还按40岁以下及41-47岁的不同年龄段进行选拔。拓宽视野,为选拔范围定向。突破条框限制,选拔任用不仅局限在党政机关,更向国有企事业单位、基层一线倾斜,突破与岗位工作无关的硬性限制,对选拔专业性较强的职位更是放眼区外,进行更大范围的选拔。另一方面优化提名方式,实行多轮署名联推。在自荐报名之后设置单位民主推荐环节,在竞岗之前组织部分对选拔职位及参选对象相对熟悉的领导干部进行署名推荐,通过多轮联合民主推荐筛选,力求将提名人选做到好中选好、优中选强。
双“突出”+“延伸”考察,破解考核考察的科学性难题。一方面科学设计内容,突出考核目标重点。即突出职岗相适,让干得好的考得好。笔试采用“一职一卷”,由考知识向考能力、测素质转变,采取实地调研、演讲答辩、实绩考核等多种手段,使考核内容更能反映竞职者的能力素质。突出实绩考核,让能力强的选得上。量化打分,科学分配笔试、实绩考核、民意调查及面试等环节的计分权重,突出凭实绩用干部,将实绩考核的权重放大,让“考试族”成为“干事族”。另一方面实行“四延伸”考察,强化甄别实效。考察延伸至其“生活圈”、“社交圈”;延伸至配偶及其单位;在现岗位工作不足一年的,延伸至前工作单位的表现;选拔党政正职,延伸访谈其前两任主要领导。并实行全程差额选拔,让最适合岗位要求的优秀人才通过层层差额脱颖而出。
双“辅助”+“聘任”管理,破解公选干部的能动性难题。一方面建立公选干部成长、效应放大辅助机制。即建立帮带辅助机制。把新选拔的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等公选干部,与基层工作经验相对丰富的老书记和老镇长搭班子,做好“传帮带”。有计划地让公选干部到拆迁、信访、企业、招商、重点项目一线锻炼,助其在处理突发事件、解决疑难问题的实践中增长才干。建立人才储备辅助机制。选用结合,将进入最后考察环节落选的竞岗竞职对象纳入后备干部管理,有计划地把他们推向全区发展的前沿一线。另一方面打破公选干部“铁交椅”,对所有公选干部全部实行“聘任制”。 一年试用期满经考核合格的正式聘任2年。聘任期满考核合格的纳入正常干部进行管理。试用期或聘任期考核不合格的,将免去聘任职务。有效打通干部能上也能下的通道,做到能者上、庸者下,充分激发选上干部的主观能动的潜力。此种公选干部管理方式已被《人民日报》、“人民网”等主流媒体以标题文章进行了报道,这一做法也将在部分区级机关专业性较强的领导职务中进行有序推广。(张国风、徐剑林 万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