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7月5日山西日报《女博士局长沦为阶下囚 上位没满3年因腐败被判15年》一文报道,当记者采访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山西省妇女联合会兼职副主席贾桂梓时,她表示公选干部是一种好的制度,不拘一格降人才,但还应把“德”字放在首位。
选拔干部,以德为先,能力再强,如果道德品质不过硬,这样的干部往往要贻误事业,害人害己。据了解,都洁,女,45岁,博士。2007年7月,太原市面向全国公开选拔7名县处级正职领导干部人选,时任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科技局副局长的都洁,在激烈的角逐中胜出。2007年10月24日,都洁被任命为太原市水务局局长。2010年11月5日,都洁因涉嫌贪污罪、受贿罪被太原万柏林区检察院批准逮捕。2010年12月,万柏林区法院一审以其受贿35万元、贪污26.88万元人民币,判处有期徒刑15年。都洁之所以没有通过“廉政考试”,是因为自恃是“一把手”,把组织上的信任当成可以凌驾一切的特权。都洁案例给组织部门提了一个醒,公开选拔领导干部,不能简单地凭分数论英雄、一考定终身,而要不断改进公开选拔的方式方法,确保选拔上来的领导真正德才兼备。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纷纷加大对各类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力度,公开选拔考试成了一条比较好的途径。实践证明,通过公开选拔考试基本上做到了公开民主、公平公正、优中选优,进一步优化了干部队伍结构,实现了干部队伍的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但是公开选拔考试这一制度也存在着“重分数,轻实践”、“重考试,轻考察”等倾向,致使一些公考上来的干部“经看不经用”。他们中的有些人,不能正确估量自己,认为自己是通过考上来的,能力就高人一等、胜人一筹,于是恃才傲物、目中无人,自命不凡、自以为是,像都洁那样走向了腐败堕落。比如2009年3月,年仅34岁的陈渔通过公开选拔考试,当上了重庆市江津区规划局副局长,同年9月14日开始主持规划局工作。然而6.3万的受贿让这个只当了14个月的年轻“优秀人才”的官路戛然而止。又如去年江西国土厅同时落马的3名副厅长中,时年37岁的李江华,在2000年江西省委组织部全省公开选拔副厅级干部招考中成绩名列前茅,“由副处直接升副厅”,成为江西省最年轻的副厅级干部。他利用职务便利,多次收受贿赂合计人民币574.4万元,受到了应有的惩处。由此可见,“有才无德”比“无才无德”、“有德无才”更可怕。
“没有才的领导干部要误事,但没有德的领导干部会坏事。”正如贾桂梓所说,学历再高、知识再多,但法纪底线太低,甚至低于普通百姓,就会走上犯罪道路。因此,不管一个人的水平再高、能力再强,只要他不具备“德”,就不能提拔使用。在今后的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中,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既要“考才”,更要“考德”,把道德品质高下作为衡量一个干部能不能提拔使用的首要条件。要努力改进考察方法,拓宽考察渠道,扩大考察范围,除考察其工作单位的表现外,还要重点考察其“社交圈”、“生活圈”的情况。只有通过全面的考察了解,才能掌握到真实的情况,才会选拔到真正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