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公选”干部正在成为一种选人用人的新途径、新趋势,“公选”的形式越来越多,职位越来越高,参与范围也越来越广。
“公选”干部打破了以往干部选拔过程中论资排辈、任人唯亲等现象,有利于领导干部树立公平竞争意识。同时,因为“公选”活动干扰因素很多,出现了“作秀”、“会考不会干”等质疑的声音。笔者认为,在日快速升温的“公选热”面前,要利用这一形式更好的选拔优秀人才,就必须念好“公”、“选”、“实”三字经。
公选干部要以“公”为先。此处的“公”指的是公开、公正。要通过“公选”选出能干事创业的干部,首先要进一步发扬民主公开,确保“公选”姓“公”,让上者明明白白,下者心服口服。再者,公开选拔应提供公平竞争的舞台,杜绝“按萝卜设坑”、“暗箱操作”等不良现象,真正让那些默默无闻、埋头苦干、在基层一线上做出实绩的干部有“登场”和“胜出”的机会。
公选干部要以“选”为重。以往公选过程中,往往是“以考试成绩论英雄”,导致一些不适合岗位需要、工作能力不强的干部被提拔使用到重要岗位上。公选干部要绕过这个“选秀才”的难题,就要在选人方式上下功夫。要逐渐变考试“一言堂”为考试考察“综合看”,变“千人一卷”为“一职一卷”,使“公选”产生的干部素质适应岗位的需求,并在量化考察中接受国家和人民的检验。
公选干部要以“实”为本。毛主席曾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说考试成绩是干部智力和知识水平的一种体现,那么工作实绩就是考量干部能力水平的根本标准。如今的干部公选,要做好“实”字文章,就要以社会为考场、以实践为考卷,以“实干人才”代替“嘴上干部”,以代“工作实绩”替“纸上谈兵“。也只有全心全意的为民实绩,才是“公选”干部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真正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