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选拔让越来越多的人才脱颖而出,各地的经验各有差别,需要吸取不同的精华,不断完善公选机制。
三月份的《河北日报》载,秦皇岛市通过公开选拔,遴选出了12名优秀的领导干部,公选中,全程量化打分,拒绝高分低能,实施了“531”三次遴选法,公选经验值得借鉴.
“531”遴选法即笔试后按得分由高到低确定5名人选进入面试,随后根据笔试、面试总成绩由高到低确定3名人选进行差额考察,最后按照“综合成绩﹦笔试成绩×30%+面试成绩×35%+考察成绩×35%”的方法确定1名拟任人选,报常委会研究。
第一,优化笔试效果。为了优化笔试的选拔效果,建议将公共基础知识和公考中的《申论》结合在一起,在最后一道写作题中注重考察应试者的综合分析和表达能力,并将该道题的分值比例调整到40%左右,同时,建议将笔试成绩计入总分,比例为20%-35%。
第二,量化考察成绩。考察中最好不要只把考察结果划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等几个等次,二是应该给出具体的分数,将成绩通过加权计入总分,比例最好为30%-40%。
第三,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的考试中,若涉及荣誉加分等因素,考虑到工作环境、工作性质和竞争程度等对于荣誉获得情况的影响,建议将加分成绩放入考察内容中,并在考察换届进行验证,避免荣誉加分直接影响到部分工作在大单位,竞争激烈,荣誉较少的优秀干部的脱颖而出。
总之,公开选拔必须遵守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方法服务于效果,达到“能者上,庸者下”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