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济南市着眼建设高素质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准确把握干部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围绕干部选拔任用、教育培养、考核评价、管理监督等关键环节,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推进干部工作科学化,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和群众满意度,为促进省会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组织保证。
创新选拔任用机制 选准用好干部
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前,民主推荐如何进行,推荐的干部是否最合适?各界对此比较关注。
为把好干部选拔任用的初始环节,济南市探索建立了以变“少数人推荐提名”为“多数人推荐提名”、变“一轮推荐提名”为“多轮推荐提名”、变“等额推荐提名”为“差额推荐提名”、变“无竞争推荐提名”为“竞争性推荐提名”为主要内容的机制。近3年来,全市采取公开推荐提名、二次会议推荐、两轮择优推荐、多轮遴推、差额推荐提名、竞争性推荐提名等方式,选拔市管干部92名。为把干部考察准,我市加强经常性考察,探索推行对干部“德”的考察评价办法和干部推荐考察信息预告、考察对象公示制度。在酝酿讨论决定环节,全面推行了市、县(市)区委常委会讨论决定干部前共同酝酿制度;在市、县(市)区全面推行了党政正职全委会票决制和常委会研究干部票决制。为使更多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实行了定期公开选拔制度;全面推行了部门中层干部竞争上岗,试行了市管干部竞争上岗;探索推行了以“四推荐、五差额、三酝酿、一答辩、两票决”为主要内容的领导干部“公推竞职”。我市推进领导干部“公推竞职”工作制度化、经常化的做法,获2009年度全省组织工作创新奖。
创新教育培养机制 提高干部综合素质
我市注重丰富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模式、改进培训方式,提高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务实、管用的原则,科学设置培训课程,重点抓好综合素质和执政能力专题教育,使其贴近科学发展的主题和干部全面成长的需要。探索推行了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五个一周”、党校主体班次“四个结合”的培训模式,深化实施了“双高人才”培训工程,创新开展了案例式、体验式、观摩式和现场式教学,探索建立了学习、研究、实践、创新“四位一体”的培训模式。同时,强化干部实践锻炼,坚持干部到基层培养、在基层成长、从基层选拔,建立来自基层一线的干部培养选拔链。3年多来,先后选调300多名选调生、800多名“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250多名大学生“村官”到基层锻炼;下派2000多名机关年轻干部到基层挂职,选派230多名年轻干部到落后地区挂职帮扶、到关键岗位跟班学习,选调1700多名年轻干部参加城市重点工程建设等全市中心工作,并从基层一线遴选600余名年轻干部充实到上级党政机关。
创新考核评价机制 激发干部创业动力
近年来,我市注重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探索完善科学发展考核与干部考核相统一的考核评价机制。该项机制被评为2010年度全省组织工作创新奖。考核内容突出“三强化”,县(市)区淡化单纯GDP考核,强化科学发展综合指标、民生指标和“潜绩”指标;市直部门(单位)强化业务工作目标、公共责任目标、创新创优目标的考核。考核方式方法突出“三注重”,注重经常性考核,建立季度通报、半年抽查和年终总评制度;注重分类考核,根据客观条件、发展基础和功能定位,将县(市)区和市直部门(单位)分别划分为3个、5个考核单元;注重民意导向,采用电话抽查、问卷调查、行风评议等五种方式多维度进行民意调查,利用12345市民服务热线平台全天候了解群众对干部的评价。考核结果运用突出“三挂钩”,把综合考核与领导班子建设、干部管理使用和精神激励、物质奖励挂钩。近3年来,调整了10多个考核成绩比较差、整改落实不到位的领导班子;对40多名连续两年考核优秀的领导干部予以提拔重用,对6名考核成绩较差的领导干部进行了诫勉谈话或组织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