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干得好的能选上选得上的能干好
上海市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的创新
去年下半年,上海市开展了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这次公选,在形式、方法上有创新,在提高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质量上有招法,在增强考试测评针对性、提高干部与职位匹配度上有实效。上海市着眼于提高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质量,探索了七项具体措施。
合理确定不同职位的选拔范围和资格条件。根据本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干部人才分布状况,分别确定各职位的选拔范围。公选职位中,面向海内外选拔的7个,面向全国选拔的70个,面向本市选拔的281个。选拔范围的确定,主要考虑既防止在小圈子内选人,又避免公选范围过大而造成工作成本高、人选不易把握。
改进笔试命题。一是实行分类命题。按市管职位、党政机关处级职位、事业单位处级职位、企业职位4大类分别命题,其中,27个市管职位实行“一职一卷”;部分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处级职位根据需要增加专业笔试;企业职位再分为经营管理、人力资源、财务审计3类分别命题,部分企业实行自主命题。二是注重考察实际工作能力。市管职位只考一道策论题,并采取开卷方式。综合性职位以主观性试题为主,知识性内容仅占20%;专业性较强职位则适当增加相关知识比重。三是由熟悉职位要求、实际经验丰富的人员命题。命题人员以领导干部为主、专家学者为辅,其中测试领导能力的题目由领导干部出,测试专业素质的题目由专家学者出,最后由组织部门审题。几个副区长职位的策论题,就是由18个区(县)委书记、区(县)长命制的。
改进面试方法。采用半结构化面试方式,除指定题目外,考官可以随机对考生进行提问,旁听人员可以现场提问。一些职位采取了无领导小组讨论的面试方式。改进考官组成,主要由与职位相关的领导干部和专家学者担任考官,组织部门干部适度参加。部分职位采取二轮面试,第一轮为专业素质面试,由专家学者担任考官;第二轮为领导能力面试,由相关领导干部担任考官。部分职位面试采取了“大评委制”等方式。
增加资历评价、履历分析环节。在笔试、面试之外,增加资历评价或履历分析,量化评分,按照一定权重,与笔试、面试成绩折合计算总成绩。党政机关、事业单位职位进行资历评价,设定任职经历、工作经历、教育背景、工作业绩4个项目,每个项目细分为若干子项目。企业职位进行履历分析,设定8个评价指标,包括从事企业经营管理或技术管理年限、与职位相关工作经历、专业技术任职资格和职业(执业)资格等。
进行多维考察。实行考察预告,扩大征询意见范围。实行延伸考察,个别干部10多年前从外地调上海工作,还到外地的原工作单位进行了考察。考察中做到“三必进、三必查”:进机关门、进社区门、进干部家门,查档案、查税务工商记录、查公安机关记录。重点是“三看”:一看对组织、对事业的忠诚度,包括对待公选的态度,看其是想寻找干事业的平台,还是为了做官或“跳槽”;二看职位匹配度,包括发展潜力;三看群众公认度。注意听取纪检部门意见,纪委书记明确反对、理由充足的,“一票否决”。
实事求是地作出任用决定。为防止“开考必任”可能带来的降格以求问题,市委组织部强调,确实没有合适人选的职位可以空缺,宁缺毋滥。充分发挥组织考察的遴选把关作用,不简单按考试分数取人。考察组对每个职位3名考察对象分别作出客观评价,对各自优势和不足进行比较,排出顺序;对照岗位要求进行适岗分析、比对,提出任用建议。排序和任用建议不受考试成绩影响。
坚持全程公开透明。实行“阳光操作”,做到“六个公开”:选拔程序公开、资格审查情况公开、进入面试人员笔试成绩公开、考察对象综合成绩公开、选拔结果公开、监督方式公开,使社会充分了解公选情况,形成监督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