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铜山通过公推公选上任的11名科级干部走上镇领导岗位。此次选任再次打破了以往干部使用由单位推荐,组织考察,常委会任命的简单模式,而是引入竞争机制,加大民主决策力度,让真正德才兼备者脱颖而出,进一步提升了选拔任用干部的公信度。据了解,从2002年起,铜山已先后开展公开选拔工作近20次,参与选拔岗位近百个。
256人参与16个党政主要负责人岗位角逐,
实现公选职位从副职到正职的突破
铜山区在正职岗位的公开选拔中采用了不同于副职的方法,科学制定“双推”、“双决”、“双考”、“双差”的公选程序,进一步增强干部选用的延伸性、连续性。同时,将民主测评环节前置,根据公开选拔前两年各单位群众和组织两轮推荐的情况确定初步人选,不仅提高了干部选用质量,也使全区各级干部普遍认识到:没有突出的业绩,没有群众的认可,就没有参与竞争的资格,就无法得到组织的重用;在群众和单位“双推”的基础上,再由全区科级干部大会、区委全委扩大会议两轮票决后,每个职位选前4名作为候选人;在“双决”后,经驻镇调研、竞职演讲答辩或笔试、面试的“双考”程序后,每个职位确定2名考察人选;在差额考察、区委常委会无记名差额票决的“双差”程序后,确定最终人选。在“双考”环节,为避免高分低能的应试型干部入围,铜山区科学设计考试分数比重,笔试占30%,面试占70%,以利于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在考察、票决环节,铜山区均以差额形式确定拟任人选,强化了公开选拔的竞争性和公正性,真正实现在竞争中识别人才,在竞争中选贤任能。
打破地区、部门、行业、身份等方面的限制,
实现公选岗位从机关行政单位到其他领域的突破
年龄结构不合理,班子普遍老化是以往铜山区干部队伍的一个大问题,为打破论资排辈和平衡照顾,使年轻干部脱颖而出,2005年,铜山区一年内公开选拔镇长10名,新上任的镇长平均年龄37岁,本科学历8人,女干部2名,这一批知识层次高、年富力强、工作热情高的年轻干部进入镇级领导班子后,使各镇的工作在较短时间内有了明显变化。同时,也为镇党委政府换届以及换届后镇党政领导班子的顺畅运行奠定了良好基础。2007年年底,铜山区又拿出2个副镇长岗位面向全区优秀村党组织书记进行公推直选。2008年7月公开选拔1名镇党委书记、1名镇长后,8月份再次在全区范围内公推公选10名科级干部。2009年,再次公开选拔镇长1名、镇其他副科级干部15名。2010年,面向整个徐州市5县5区公推公选25名科级领导干部。目前,铜山区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全部具备大专以上学历,领导班子成员年龄结构也由“一字”型向“梯字”转变,领导班子年龄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初步形成“老中青”梯次配备。
3年连续公选区直机关及镇领导班子成员53名,
实现公选对象从班子成员个体到群体的突破
敞开门户招才纳贤,营造人才汇聚洼地,是铜山区公开选拔干部的成功经验。在公选工作中,铜山区充分打破地区、部门、行业、身份等限制,广纳各方贤才,将有能力、适合岗位的能人选出来,真正实现公开选拔目的。在2002年9月份的公开选拔中,铜山区一次性拿出10个副科级职位进行“赛场选马”,共有454人报名,形成了良好的竞争局面。2007年,铜山区将公选工作进一步优化升级,首次打破地区限制,将选拔视野放到全市,拿出5所区直管学校的副校长职位进行公开招考,共吸引124人报名。公选中,重点考察应考人员的理论水平、专业素养、组织领导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经过层层筛选,有多年教育工作经验的5名青年优秀人才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其中两名仅29岁。
2010年8月,铜山再次打破以往“在区内选、选区内人”的做法,拿出区委办公室副主任、区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区发改委副主任等25个职位,面向徐州市5县(市)、5区公开选拔,共吸引317人报名,其中外县(市)、区35人,占总数的11%。在公选面试阶段,除聘请专家评委外,还增设了群众评委,邀请在铜山的省市人大代表、党代表、政协委员、民营企业家及当地知名人士93人参与评分,让群众参与选“将”,同时还将考核指标量化,把思想道德品质、文化知识素养、开拓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完成绩效能力、应变处置能力、工作作风情况、廉洁自律情况等10个“软指标”变成“硬指标”,分为“好”、“较好”、“一般”、“较差”四个档次,请群众打分,使“考得好”且“表现好”的人才真正胜出。
为破除“一考定终身”现象的发生,实现岗位与人才的最佳结合,铜山区对于公开选拔出的干部,除在笔试、面试之前进行适岗评价外,均实行一年试用期制度、年度考核制度和五年任期制度。经考核不称职的,不再享有现有待遇,重新研究安排工作,使得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机制得到充分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