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以提高竞争性选拔公信度为目标,创新实施“一初选、三全程”选拔方式,着力提高竞争性选拔质量,一大批德才兼备、能力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通过竞争脱颖而出,得到了干部群众的广泛认可。2007年以来,我市先后公开选拔县级领导干部33名、副县级后备干部15名,通过竞争上岗选拔县级领导干部48名。”
创建初选评价体系,建立公开选拔新模式。围绕“人岗相适”、好中选优,在科学确定选拔范围和资格条件的基础上,探索创建了初选评价体系,笔试前增加初选评价环节,对报考人员的工作经历、工作绩效、任职时间、领导岗位经历、年度考核等指标分别量化赋分。每个职位根据初选评价得分情况,按照不少于1:10的比例确定笔试人员。在2009年公开选拔工作中,全市共有203人报名,经初选评价最终确定142人参加笔试。初选评价让综合素质高、实际工作经验丰富、工作能力强的优秀人才能够进入选拔视野。
全程差额比选,确保好中择优。在推荐环节,召开所在单位领导干部会议,按照竞争岗位与推荐人数1:2的比例进行会议差额推荐;与所在单位中层正职以上干部进行个别谈话推荐,也按照竞争岗位与推荐人数1:2的比例进行差额推荐。在面试环节,根据竞争岗位和民主推荐情况,分别按照一定比例确定进入面试人员。比如,对正县级领导职位,按照1:5的比例确定面试人员;对副县级领导职位,按照1:3的比例确定面试人员。同时,面试评分实行“大评委制”,除确定部分评委外,又从所在单位领导,中层部门领导,“两代表、一委员”中确定部分群众考评组人员,分别打分,并按一定比例计算面试成绩。在考察环节,根据综合成绩,按照竞争岗位和考察对象1:2的比例确定考察对象。在酝酿环节,根据民主推荐、面试和考察情况,市委在一定范围内对差额考察人选进行酝酿。在表决环节,对进入考察范围并经过考察的,提交部长办公会、市委常委会,实行差额票决。
全程量化考察,增加考察客观准确度。在坚持民主测评,个别谈话、查阅资料等传统方法的基础上,增加了征求意见、延伸考察、家访等环节,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办法,实行百分制量化考察。对每项考察指标,如近三年年度考核及民主测评情况,受表彰奖励情况,民主测评、征求意见及个别谈话情况,考察组综合评价等分别赋予一定分值,并将笔试、面试、考察得分按一定比例计算最终成绩,据此提出拟录用人选。
全程监督纪实,实现阳光操作。市纪委派员对民主推荐、笔试、面试、考察等各个环节进行全过程监督。聘请部分“两代表、一委员”参与面试全过程,加强对面试环节的监督。采取张贴公告、报纸公告、网上发布等形式,及时将竞争的方案、资格条件、程序步骤、进入面试范围人员、成绩等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对干部的基本信息和竞争全过程,包括民主推荐、综合成绩、档案审核、确定考察对象、考察、征求执纪执法机关意见、酝酿、讨论决定、任前公示等进行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