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20多天的角逐,参加清新县公选的15名优秀年轻干部,从270名参与者中脱颖而出,经过组织考察、任前培训、集体谈话后,已走上新的领导岗位。
在这次面对全县的公开选拔过程中,许多新的选拔方式让许多参考者眼前一亮:15分钟便出笔试成绩;扩大选人视野,采取竞争性选拔;把一些能处理实际问题的干部、年轻干部选拔上来……真可谓“不拘一格降人才”。
复合式民主选人
本 单 位“ 海选”、单位党组“推好”、全县“推优”、人机测试考查综合素质能力等“三推一考”10道程序,将候选人的德行、民意、素质、实绩与组织评价结合起来。
这次遴选活动,清新县共拿出15个副科级领导干部职位,其中县直部门3个,乡镇党政副职12个,是该县有史以来拿出职位最多、报考人数最多、公选力度最大的一次公开选拔。据了解,这次决出的15名人选中,平均年龄仅为32.5岁,最大37岁,最小27岁,基本都为本科学历,其中10人有乡镇工作经历。
清新县组织部门介绍,这次公开遴选,延续了以往干部选拔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思路,再次大胆创新,将候选人的德行、民意、素质、实绩与组织评价结合起来。从公告启动到人选决出,实行复合式民主选人机制,主要包括本单位“海选”、单位党组“推好”、全县“推优”、人机测试考查综合素质能力等“三推一考”10道程序。
每一次成绩都在现场揭晓,并第一时间进行公示。程序周密,公开、公正、公平运行,加上这次公选资格条件比较宽松,打破了一些身份限制,大大地激发了干部参与的积极性,全县符合条件报名参加公选干部共270名,与公选职数比达到18:1。
为了让这次干部选拔做到严格、严密,清新县进行了广泛的动员。4月28日,清新县委县政府面向全县干部贴出告示,公开遴选15名副科级领导干部,其中6名要求是32周岁以下的优秀年轻干部。
清新县委领导在动员大会上强调,这次选拔的目的,就是要把那些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能干事、不出事的优秀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建设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加快推进经济社会转型提速,建设富裕幸福清新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重在执政能力考察
考试不需要复习,不需要死记硬背,命题的原则就是干什么考什么,让干得好的人考得好。没有实践能力,纸上谈兵的难入围。
选拔的第一步是进行民主推荐。由各镇、县直各部门、各单位按规定召开民主推荐会议,对本单位报名考生进行公开推选。在报名资格的考核过程中,组织部门有意识地拓宽选人用人视野,适当打破干部身份的限制,让一些有能力的事业单位干部也参与进来。通过第一轮各单位的公推工作,270名符合条件的干部被推荐出来。
而第二轮民主推荐工作,则注重个人演讲才能和执政能力的考察。清新县县处级领导,县直、各镇、各单位主要领导等100多人现场聆听考生的专题演讲,通过选票的方式,选出126人进入下一轮的“人机测试”,也就是笔试阶段。
“人机测试”的试题,由上级组织部门命制,指向性非常强,注重测试应试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侧重于工作实践中碰到的问题。
“这些题目发挥空间大,考的是一个领导干部的实际工作能力,考试不需要复习!不需要死记硬背!命题的原则就是干什么考什么,让干得好的人考得好。没有实践能力,纸上谈兵的难入围。”清新县委组织部副部长黄灶炳一语道破了这次考试命题的“天机”。
一名参加了“人机测试”的某镇年轻干部陈某告诉记者,测试的题目非常贴近实际工作,通过这次考试,还让他思考了不少问题。而令所有参考者感到非常意外的是,通过“人机测试”后仅短短15分钟时间里,笔试结果和排名便出来了。
而大会专题发言题目则是进入考场后再抽取考题,15分钟准备,6分钟演讲,涉及的也都是平时工作中碰到的问题。例如:我县乡镇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建议意见。
通过层层选拔出来的15名副科级干部,最终经过组织考察、任前培训、集体谈话后,走上新的领导岗位。此外,清新县委对于在这次公选中通过二次会议推荐,被确定为考察对象的其他未任职人选,县委将把他们作为储备干部重点关注,有计划地培养使用。
“阳光赛马”,不让老实人吃亏
清新县委专门出台了《关于在公开遴选副科职领导干部中加强监督认真治理拉票行为的纪律规定》,每一环节的结果,都现场公布结果,及时进行层层公示。
对于公选,民众最大的担忧是选出来的会不会尽是些“能说不能干”的干部?肯干会干的“老实人”会不会吃亏?
对此,清新县委组织部表示,公选中着力民意印证,不让老实人吃亏。组织部门努力广泛听取干部群众意见,了解群众的认可程度,让群众充分享有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着力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真正把思想政治素质好、组织领导能力强、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
第一轮所在单位的全体干部投票推荐,第二轮单位党组推荐,在第三轮全县大会推荐时,除县四套班子成员、县直单位“一把手”外,组织方还邀请20名“两代表一委员”参与投票推荐。三轮民主推荐的制度设计没有过度偏重“考”,避免了善考者得利,充分体现对“民意”的重视。
在遴选过程中,清新县非常注重严肃干部人事工作纪律,主动接受广大干部群众和社会舆论的监督,切实提高公选工作的社会公信度。清新县委专门出台了《关于在公开遴选副科职领导干部中加强监督认真治理拉票行为的纪律规定》,每一环节的结果,都现场公布结果,及时进行层层公示。
清新县纪检监察的干部作为监考员、监票员、计票员,全程参与公选工作,进行“实时监督”,全部都在公开透明的规则下进行。据了解,在此次遴选中,清新县也有县领导干部子女参加公选,但也严格按照公选程序,一视同仁。
一名在现场指导选拔工作的上级组织部门领导认为,这种通过层层淘汰的选人模式,充分说明了清新县的领导班子是思想解放、勇于创新的班子。清新县的公开选拔,成为县级单位公开选拔中层领导干部的一个标本。
记者手记
清新“赛马”选才模式值得推广
“符合中央用人导向。”中组部干部考试局一名领导在清新县现场指导选拔工作时,用了这样一句非常简洁的语言,却给了清新县这次公开选拔最高的评价。
通过推荐和层层选拔来产生领导者,是我国数千年人类文明中优秀因子的传承。远古时期,尧传位给舜、舜传位给禹,都是通过部落推选的方式产生,每次让位都成就了一段佳话。三国时期,无数英雄辈出,曹操广罗天下英才,刘备三顾茅庐请孔明,终可以成就一番霸业。这个时期的许多人才多出自草根,只要是金子就可以发光。
天下良驹者众,伯乐却不多。多少贤才良将都希望自己能建功立业,但往往是怀才不遇、空留遗憾。与良好的用人方式同时并存的,是许多雇主存在妒贤嫉能、用亲疏远的通病。
今天,在少数地方和少数行业中,仍存在着“少数人中选人用人”、封闭式的组织“内部操作”模式等歪风。在政坛中存在依靠裙带关系、金钱关系进行卖官鬻爵的官场病态。这些都极度破坏了社会风气,损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甚至动摇执政的根基。
党中央清醒地认识到,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关系党的事业兴旺衰败,关系地方长远发展。2009年,中央下发了《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纲要》要求,到2015年,每年新提拔的委任制党政领导干部中,通过竞争性选拔方式产生的,应不少于三分之一。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是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选好用准干部的重要途径之一。
古语云:郡县治,而天下安。在县一级党委政府中,采取近乎“海选”的方式,把有能力者、有德行者、年富力强者选拔到我们的中层领导岗位,这是一种新的用人风尚。清新县的这一次公选模式是否可以进行推广?笔者看来,至少有以下经验值得总结。
公选是树立良好政风、党风的需要。由于种种原因,清新县近十年没有进行公开选拔。清新县这次大规模的公开选拔中层领导干部模式,既是及时响应中央号召,把握正确用人导向的有效实践。通过搭建“自我荐才、群众举才、赛场比才、伯乐相才”的平台,清新县营造了公平竞争的良好人才选拔环境,不断扩大群众参与干部选任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公选实现了许多平民英雄的梦想。选拔我们的干部队伍,不再唯关系有多硬,不再靠金钱铺路,不再靠暗箱操作和一言堂决断,而是靠“赛”,靠“比”,靠“评”,靠推,这样让草根英雄走上了前台。
公选就是要打破论资排辈。不搞论资排辈,打破一些身份限制,目的就是为了给广大干部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给有本事、能干事、能干成事的人一个展示的机会,从而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真正做到广纳群贤,人尽其才。
公选把事业重担交给了年富力强者。省的乡镇领导班子换届工作意见明确要求,乡镇领导班子原则要求有一名30岁左右的年轻干部。这次清新县公开遴选6名32周岁以下的优秀年轻干部,目的就是让整个干部队伍形成良好的年龄梯次结构,为镇领导班子换届做好一些必要的准备。让党的事业后继有人,这是一个地方长远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