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推一考,公开选拔,这种方法让人心服口服”;“感谢这次遴选,感谢组织的信任,给了我们展示的机会,也给了我们干好工作的动力”。面对记者的采访,参加此次清新县公选副科级领导干部的入选者既难掩内心的激动,又不无感慨地说。2011年5月31日,备受关注的2011年清新县副科级领导干部遴选顺利落下帷幕。15名优秀年轻干部从270名参与者中脱颖而出,经过组织考察、任前培训、集体谈话,这批干部已走上新的领导岗位。这次遴选活动共拿出15个副科级领导干部职位,其中县直部门3个,乡镇党政副职12个,是清新县有史以来拿出职位最多、报考人数最多、公选力度最大的一次公开选拔,因此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据了解,这次决出的15名人选,平均年龄仅为32.5岁,最大37岁,最小27岁,基本都为本科学历,其中10人有乡镇工作经历。
“三推一考”,公平竞争的阳光舞台
清新组织部门介绍:清新公开遴选延续了以往干部选拔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思路之外,再次大胆创新,将候选人的德行、民意、素质、实绩与组织评价结合起来。从公告启动到人选决出,实行复合式民主选人机制,主要包括本单位“海选”、单位党组“推好”、全县“推优”、人机测试考查综合素质能力等“三推一考”10道程序。每一次的成绩都在现场揭晓,并第一时间进行公示。程序周密,公开、公正、公平运行,加上这次公选资格条件比较宽松,打破了一些身份限制,大大地激发了干部参与的积极性,全县符合条件报名参加公选干部共270名,与公选职数比达到18:1。
重视基层,大力选拔年轻干部
据了解,清新县此次公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是为了给即将展开的乡镇换届作准备,从而改善镇班子的年龄和知识结构,让整个干部队伍形成良好的年龄梯次结构,通过公开遴选,把年轻、有文化、有潜力的优秀年轻干部发掘出来,给平台、压担子,加强培养锻炼,使他们早日成熟,为清新的长远发展提供干部支撑。
为此,这次清新县不搞论资排辈,而是唯才是举,15名人选,除3名留在县直单位任职外,12名人选将充实到山区镇领导班子,充分体现出重视基层,加大选拔年轻干部的力度这一导向。县直某单位的干部小陈说:“农村基层可以锻炼人,我乐于接受挑战,到基层去服务群众,增长才干。”
民意印证,不让老实人吃亏
对于公选,民众最大的担忧是选出来的会不会尽是些“能说不能干”的干部?肯干会干的“老实人”会不会吃亏?对此,清新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公选实行三轮民主推荐,做到民意与官意相结合,力求群众公认,组织满意。第一轮所在单位的全体干部投票推荐,第二轮单位党组推荐,在第三轮全县大会推荐时,除县四套班子成员、县直单位“一把手”外,组织方还邀请20名“两代表一委员”参与投票推荐。三轮民主推荐的制度设计没有过度偏重“考”,避免了善考者得利,充分体现对“民意”的重视。
清新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同志告诉记者:此次公选中着力民意印证,不让老实人吃亏,组织部门努力广泛听取干部群众意见,了解群众的认可程度,让群众充分享有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着力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真正把思想政治素质好、组织领导能力强、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
源于实践,干得好就考得好
据了解,此次遴选的综合素质能力测试,试题由上级组织部门命制,指向性非常强,注重测试应试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侧重于工作实践中碰到的问题,而大会专题发言题目则进入考场后再抽取,15分钟准备,6分钟演讲,涉及的也都是平时工作中碰到的问题。例如:我县乡镇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建议意见。(下转A3版)
“这些题目发挥空间大,考的是一个领导干部的实际工作能力,考试不需要复习!不需要死记硬背!命题的原则就是干什么考什么,让干得好的人考得好。没有实践能力,纸上谈兵的难入围。”县委组织部副部长黄灶炳则一语道破了这次考试命题的“天机”。
事实上,此次15名最终入围干部有10名有基层工作经历也从一方面体现了清新公选干部对实际工作能力的要求。
严格监督,“显微镜”下的新探索
在遴选过程中,清新县严肃干部人事工作纪律,主动接受广大干部群众和社会舆论的监督,切实提高公选工作的社会公信度。县委专门出台了《关于在公开遴选副科职领导干部中加强监督认真治理拉票行为的纪律规定》,每一环节的结果,都现场公布,及时进行层层公示,并请县纪检、监察的干部作为监考员、监票员、计票员,全程参与公选工作,进行“实时监督”,全部都在公开透明的规则下进行。据了解,在此次遴选中,清新县也有县领导干部子女参加公选,但也严格按照公选程序,一视同仁。
“阳光操作,公开透明,标准面前人人平等。让所有的公选环节在阳光下进行,让所有的公选人员在阳光下接受考验,选出来的干部也能让群众心服口服。”清新县的相关领导同志如是说。同时表示县委对于在这次公选中通过二次会议推荐,被确定为考察对象的其他未任职人选,县委将把他们作为储备干部重点关注,有计划的培养使用。(记者沈艳莉 刘勤也 特约记者 丰志毅)
“三推一考”,公平竞争的阳光舞台
清新组织部门介绍:清新公开遴选延续了以往干部选拔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思路之外,再次大胆创新,将候选人的德行、民意、素质、实绩与组织评价结合起来。从公告启动到人选决出,实行复合式民主选人机制,主要包括本单位“海选”、单位党组“推好”、全县“推优”、人机测试考查综合素质能力等“三推一考”10道程序。每一次的成绩都在现场揭晓,并第一时间进行公示。程序周密,公开、公正、公平运行,加上这次公选资格条件比较宽松,打破了一些身份限制,大大地激发了干部参与的积极性,全县符合条件报名参加公选干部共270名,与公选职数比达到18:1。
重视基层,大力选拔年轻干部
据了解,清新县此次公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是为了给即将展开的乡镇换届作准备,从而改善镇班子的年龄和知识结构,让整个干部队伍形成良好的年龄梯次结构,通过公开遴选,把年轻、有文化、有潜力的优秀年轻干部发掘出来,给平台、压担子,加强培养锻炼,使他们早日成熟,为清新的长远发展提供干部支撑。
为此,这次清新县不搞论资排辈,而是唯才是举,15名人选,除3名留在县直单位任职外,12名人选将充实到山区镇领导班子,充分体现出重视基层,加大选拔年轻干部的力度这一导向。县直某单位的干部小陈说:“农村基层可以锻炼人,我乐于接受挑战,到基层去服务群众,增长才干。”
民意印证,不让老实人吃亏
对于公选,民众最大的担忧是选出来的会不会尽是些“能说不能干”的干部?肯干会干的“老实人”会不会吃亏?对此,清新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公选实行三轮民主推荐,做到民意与官意相结合,力求群众公认,组织满意。第一轮所在单位的全体干部投票推荐,第二轮单位党组推荐,在第三轮全县大会推荐时,除县四套班子成员、县直单位“一把手”外,组织方还邀请20名“两代表一委员”参与投票推荐。三轮民主推荐的制度设计没有过度偏重“考”,避免了善考者得利,充分体现对“民意”的重视。
清新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同志告诉记者:此次公选中着力民意印证,不让老实人吃亏,组织部门努力广泛听取干部群众意见,了解群众的认可程度,让群众充分享有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着力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真正把思想政治素质好、组织领导能力强、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
源于实践,干得好就考得好
据了解,此次遴选的综合素质能力测试,试题由上级组织部门命制,指向性非常强,注重测试应试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侧重于工作实践中碰到的问题,而大会专题发言题目则进入考场后再抽取,15分钟准备,6分钟演讲,涉及的也都是平时工作中碰到的问题。例如:我县乡镇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建议意见。(下转A3版)
“这些题目发挥空间大,考的是一个领导干部的实际工作能力,考试不需要复习!不需要死记硬背!命题的原则就是干什么考什么,让干得好的人考得好。没有实践能力,纸上谈兵的难入围。”县委组织部副部长黄灶炳则一语道破了这次考试命题的“天机”。
事实上,此次15名最终入围干部有10名有基层工作经历也从一方面体现了清新公选干部对实际工作能力的要求。
严格监督,“显微镜”下的新探索
在遴选过程中,清新县严肃干部人事工作纪律,主动接受广大干部群众和社会舆论的监督,切实提高公选工作的社会公信度。县委专门出台了《关于在公开遴选副科职领导干部中加强监督认真治理拉票行为的纪律规定》,每一环节的结果,都现场公布,及时进行层层公示,并请县纪检、监察的干部作为监考员、监票员、计票员,全程参与公选工作,进行“实时监督”,全部都在公开透明的规则下进行。据了解,在此次遴选中,清新县也有县领导干部子女参加公选,但也严格按照公选程序,一视同仁。
“阳光操作,公开透明,标准面前人人平等。让所有的公选环节在阳光下进行,让所有的公选人员在阳光下接受考验,选出来的干部也能让群众心服口服。”清新县的相关领导同志如是说。同时表示县委对于在这次公选中通过二次会议推荐,被确定为考察对象的其他未任职人选,县委将把他们作为储备干部重点关注,有计划的培养使用。(记者沈艳莉 刘勤也 特约记者 丰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