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重庆频道6月3日电(胡笛)县委有哪些权力?权力如何运行?运行如何公开?运行如何监督?面对这四个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改革的基本问题,开县理得清。 昨天上午,记者在通报会上了解到,开县出台了《中共开县委员会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改革试点方案》和县委权力目录、权力运行办法、权力运行公开办法、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监督办法。这"一个方案"和"四个配套措施",构成了开县改革的基本框架,揭开了县委权力的"神秘面纱"。 "晒"出县委权力清单 对"一把手"反向限权 开县是重庆市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改革3个试点区县之一,也是全国第二轮69个改革试点单位之一。 为搞好这次改革,开县成立了以县委书记李殿勋为组长的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组织专人系统梳理了县委权力,设计优化了权力运行流程。抓住"是否影响县委的运行质量和效率,是否影响群众的权力和利益,是否容易产生集体和个人腐败,是否便于党员和群众监督"这四个关键问题,梳理出看得见、可监督的5类县委核心权力。 这5类权力分别是:重大事项决策权、重要干部任免权、重大项目安排权、大额资金审定权、纪律与工作监督权。 为了防止个人权力过于集中,开县对县委书记实行"反向限权"。在权力边界上实行"两个不",规定县委书记不代办行政事务,不直接担任涉及规划、财经、工程项目、机构编制、干部人事的领导小组或议事协调机构负责人;在决策程序上也实行"两个不",县委书记担任县委常委会集体决策的"主持人",不事先定调,不个人拍板,决策中实行书记"末位发言制"和"集体决策制",与县委班子成员具有同样权重的投票权。 同时,开县对每位常委的个人权力也进行了限定,县委常委不非法干预司法个案,不违反规定干预和插手市场经济活动。 "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 让县委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公开透明"是开县这次改革试点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对此,开县确定了"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的基本原则,对不能公开的事项,必须找出相应的规定,否则必须公开。 在权力公开的问题上,开县实现了"三个转变":由结果公开转变为起点、过程、结果全程公开,由党内公开转变为党内、党外同步公开,由传统会议、张贴栏公开转变为综合利用传统手段和网络、声讯、视频等现代科技手段公开,将县委权力运行置于阳光之下。 对于重要干部选任,开县实行"三公开",即:公开空缺职位、公开选拔过程、公开选拔结果。 今年3月,开县对11个镇乡街道党委(党工委)书记进行了"公开比选、全程票决"。选任前,向全县公开了缺职岗位、选任方式、资格条件、程序步骤。采取组织推荐、领导干部和群众举荐、干部个人自荐三种方式,公开推荐提名110人,对通过资格审查的108人进行了公示。召开评分推荐大会,开县全体县级领导进行量化评分,当场公布得分情况。按1:3的比例,从高到低确定各岗位差额考察人选。县委常委会直接听取考察组对考察考德、考核考绩的情况汇报,进行差额票决,县委全委会进行等额票决,当场公布票决结果。 对违纪案件的调查处理,实行受理、立案、调查、审理"四公开"。即受理情况告知来访人或实名举报人,立案情况在被调查对象所在党组织公开或向社会公开,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案件可邀请群众代表参与调查,除依照规定不能公开的案件,在案件发生的党组织进行公开审理。 多维监督县委权力 严格进行纠偏问责 开县县委一位负责人表示,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需要监督做保障,否则就会流于形式。对此,开县从承办单位自我监督、党内党外联动监督等方面建立了监督机制,保证县委权力按权限操作、依程序运行,防止出现违规、脱轨行为。 同时,采取严格进行纠偏问责。对用权不规范、运行不公开、程序不到位、监督不落实的,特别是失职渎职、弄虚作假、滥用权力,造成不良后果的,依据相关规定启动问责程序,追究有关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据了解,开县即将开通信息公开网,群众可以及时了解县委权力运行情况,同时也可以对县委权力进行监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