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普通的公职人员,我有幸亲身经历过几次北京市的公开选拔干部考试。谈起公选,我的心中总会升起一种很温暖的感觉。某种意义上讲,正是在公选搭建的平台上,自己得到了脱胎换骨的锻炼和全面的成长。
第一次参加公选是2004年11月,刚从西班牙参加世界团体赛夺冠载誉归来的我,在办公桌上看到了空白的公选报名表。该怎样处理?心中感到有些为难。终于,在报名规定日期的最后一天,我填好了自己的材料参选应试。老实讲,我知道自己的实力尚不够全面,羽翼并未丰满,再加上头顶那所谓“冠军名人”的帽子,心底真怕考得成绩太差丢人。决定报名,很大程度因为自己是单位的年轻后备干部,理应无条件用实际行动响应组织上的号召,接受公选的考验。当然,我也很好奇公选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想看看自己在面向社会公开选拔的大考场中到底能排到什么位置。
那年,不知怎么回事我参加公选的事情被媒体报道了,于是笔试成绩揭榜那天众多媒体记者比我这个考生本人还要关注结果。时至今日,我已经不记得自己当时的具体分数了,只清楚记得自己的成绩在考生中名列中游,与进入面试最后一名的差距是4.5分。这4.5分,令我看到了差距;当然,也看到了希望和提升的空间。
世界冠军参加公选首轮笔试落败成了当日一条不大不小的时事新闻,引来铺天盖地评论若干。突如其来的关注令我多少有点懵,年轻干部参加公开选拔本是再平常不过的一件事,怎么放到我身上就变得不那么正常了?笔试之后没入围面试原本是很正常的结果,自己刚转入行政管理工作年头不长,与那些年富力强工作经验丰富的考生相比当然显得“嫩”了点。又不是比赛下国际象棋,哪一行想成为行家里手会是轻而易举的事情?面对记者的诸多问题,我写下了题为《蓄芳待来年》的小文,淡淡说了句“下次公选,我还会参加”后,封口缄默。
发自内心地说,虽然首次经历公选在笔试的环节后便遭淘汰,但备战公选考试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自己在不少领域的知识亟待补充。涵盖了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方方面面的考试内容正是成为一名合格公职人员所必须具备的学识修养,既然走上了行政管理的工作岗位,就不能仅用优秀运动员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来要求自己。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才能成内行。
两年后的公选考试,虽然依旧铩羽而归,但我知道两年的学习积累并没有白费,进入考场时我的脚步已不再慌乱。成绩好坏并不是最重要的,我明白自己正走在人生成长的道路上,途中无论是花好月圆还是风狂雨骤都是必须经历的体验。这种成长是多方面的,大到理论知识职业素养,小到如何聪明地做一名“隐形”考生,拒绝外界莫名的关注……
冬夏又轮回了两周,再一次坦然地、悄悄地迈入公选考场。几天后一个人面对着电脑屏幕查看笔试成绩,当我在入选面试考生的名单中看到自己的身份证号码时,眼泪一下子便涌了出来。就那样傻傻地看着荧光屏,哭了又笑,笑了又哭,不知不觉变成了个泪人,真是感慨万千。虽然只是通过了笔试,但心中的激动和成就感却不亚于夺取了世界冠军!这毕竟不是在自己最熟悉的国际象棋赛场,而是在与来自社会各行各业的精英一起的综合职业能力素质较量的舞台。
谈起公选,不少人抱着观望怀疑甚至反对的态度,甭说别人,就是自己周围最亲近的朋友,大多对我参加公选的行为表示不解:“经历过一次就行了,考不上多丢人!”“你这是自找苦吃,犯不着走公选这条路,没戏!”更有人会语重心长地奉劝:“‘不逞强,不露拙’是中国人历来处事的哲学,你参加以干部选拔为主题的公选有‘官迷’的嫌疑,那不是公开向世人宣布自己心不在曹营的本职岗位,想往上爬或跳槽走吗?”……
这些道理常人都懂,要说报名参加公选时要求考生丝毫不心存困惑和顾忌,并不现实。但,毕竟公选时组织上考察的是真本领,那些见不得阳光的杂念最终将被潜心研读和实干业绩所代替。笔试、面试、筛选、考察,一道道严谨细致的程序,其间,总有一些考生能坚持到最后,而更多的考生则是在参与的过程中经历考验,收获成长。参加公选我最大的收获是做事心态坦然,对职责时刻心存敬畏和危机感。
或许得益于多年运动员的职业淬炼,令我对实力与竞争之间的关系有了更真切的体会:竞争和压力,本是生活的一部分;不管最后的结果如何,尽力就好。直至今日,尽管早已不是拼搏在竞技场上的运动员,但还是会时时想起当年教练的告诫:“平时训练要刻苦,没有哪个冠军是靠运气得来的!”
这些年,首都年轻干部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进步,有没有谁联想到其中公选的“鞭子”的督促作用?如果没有考试这根弦绷着,待平常工作中应付自如之后,人便容易生出倦怠松散之气。而考试对于考生如同运动员参加比赛,届时是骡子是马要拉出去遛的,当然松心不得。人的能量就是在压力和应激状态下不知不觉间给逼出来了。
总觉得,公选有点像古代岳母刺字“精忠报国”时时鞭策:作为一名公职人员,必须不断学习,用一颗忠诚的心和精湛的业务能力报效国家。
(本文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