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在温州,不是这样。近年来,温州市不断更新选人用人机制,形成了以实绩用干部、以作为赢“坐位”的浓厚氛围,达到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目的。就在前不久,该市在全国第一个试行了以工程项目选干部的“挂牌招才”制:以实战点将,谁有为用谁!
“挂牌招才”的出台
“挂牌招才”,也即张榜招贤,古已有之。这种形式有两个鲜明的好处:一、它是公开的,不存在暗箱操作;二、它是公平的,全凭摘牌者解决难题的本领。温州此举正是为了公开寻找真正能够解决工程项目建设难题的人才。
2010年下半年,温州将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改革列为“十大深化体制改革项目”之一,成立了由市委主要领导挂帅的考绩委员会,跳出传统考核模式,研究制定了更加注重实绩的“考绩法”。今年3月,温州又在此基础上推出了“绩擢法”——干得好,有成绩,可以得到提拔;有胆量,有能力,可以竞争选拔。
“绩擢”方式主要有三:“考绩择才”、“赛场挑才”和“挂牌招才”。
“考绩择才”:以温州市考绩法为依据,根据年度考绩结果,每年选拔一定数量的正、副县级干部。正县级领导干部的考绩情况,作为向省委推荐省管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
“赛场挑才”:中心镇、都市型功能区、市区街道等“赛场”,以市委、市政府制定的相关考绩办法为依据,根据年度考绩结果,每年从考绩优秀的党(工)委书记中,选拔一定数量的副县级领导干部。
“挂牌招才”:根据市委、市政府推进专项工作的需要,视情况适时推出若干个承担急难险重项目和任务的副县级领导岗位,明确任职资格条件、目标和任务要求,鼓励符合条件的科级领导干部自荐报名,并通过一定的竞争程序选拔副县级领导干部。
屡试不爽的“挂牌招才”
今年4月14日,温州“挂出”首批3个副县级岗位:市交通局副局长兼市交通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市工务局副局长、市现代服务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分别承担绕城高速公路西南线工程前期、城市重点地块土地拆征和温州商贸城改造提升任务。
根据公告,经干部公开自荐“摘牌”后,市委组织部将组织“摘牌者”进行现场调研活动。“摘牌者”需围绕岗位职责,提出挂牌岗位任期工作方案,并就履职目标作出书面承诺。在随后的审查遴选阶段,有关专家将对“摘牌者”所提方案的可行性、科学性进行分析评估,挑选入围者。经现场答辩等程序后,市委常委会将确定拟任人选,并经公示,按规定办理聘任手续。
与以往副县级干部选拔不同的是,试岗对象聘任期满后,市委组织部将对其进行考核、决定是否正式任职。能全面完成工作目标任务并得到群众公认的,提交市委常委会研究后,办理正式任职手续,否则,将解除聘任职务,回原单位按聘任前职务层次安排工作。也就是说,能否胜任,讲得再好也没用,干得好才算真的好。
“招贤榜”一出,即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两天内,就有70人报名。其中,角逐市交通局副局长、应战绕城高速公路西南线工程前期项目的多达38人。
日前,经过多关选拔,苍南县开发区管委会原主任黄定恩、鹿城区政府办公室原应急办主任卢智旭胜出,分别担任交通局副局长、市现代服务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市工务局副局长岗位暂时空缺。
紧随其后,温州公安机关对市区20个交通拥堵区域路段的辖区交警中队岗位,也实行了“挂牌招才”,以期破解“出行难”问题。交警支队的民警热情高涨,“挂牌”次日就有120多名民警报名。
就在20天前,永嘉县举行了隆重的“挂牌招才、实战点将”摘牌承诺仪式。16名即将上任者就实战期间所采取的工作措施、所达到的工作目标等内容作出承诺,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业已就任的黄定恩认为,“挂牌招才”制是个创新。它对那些年龄与应考能力不具优势、但有实战能力的人来说,是个大好机会。摘牌“考”什么,“考题”有多难,责任有多大,自己能否胜任,事先都可评估。一旦做出决定,就要真刀真枪上战场。
有利有弊,利大于弊
温州探索挂牌为“工程项目选干部”一事,引起全国关注,各路媒体先后跟进报道,各界人士纷纷亮出观点。
温州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说,“挂牌招才”传递出一个强烈信号:以实战能力论英雄,谁能“攻山头、炸碉堡”,就给谁位子。它与公开选拔制相比,有三大区别:一、“摘牌者”不用跑关系,也不用埋头复习迎考。组织部门将带他们“下河涉水”,详细了解工程项目概貌和难度;二、组织部门不搞封闭性的笔试、面试,而是组织专家对报名者的方案进行分析评估,确认其方案是否可操作和优秀;三、市委不搞“一锤定音”。聘任入选者带职试岗,赋予副县职位。工程完工后,组织业绩考评,最后才正式任职。不胜任或不适合所聘任岗位的,回原职级。
温州一位市领导说,此举有两个导向:一是谁破难攻坚的能力强,谁出色完成任务,谁就会得到重用;二是让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脱颖而出。
一位教育方面的专家认为,“挂牌招才”解决了目前公开选拔干部存在的缺陷:一些选拔上来的干部在实践中未必是最有才干、最适合该岗位的人选。这一创新是让干部履职的实践来检验其综合素质和能力,它对候选人作为拟任领导干部的核心素质的考验有着很强的针对性。
与此同时,也有人质疑:我们党对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标准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群众公认。可问题是,“摘牌”只能表明他有胆或有能,并不代表他有“德”。从整个过程来看,“群众公认”这一环节被抛开了,显然缺少民主成分。
因此,在充分肯定“挂牌招才”价值的同时,也要考虑其适用范围和操作方法。但总的来说,有利有弊,利大于弊。(洛阳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孙自豪 杨海彤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