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古今兴亡事,成败得失在用人。选什么样的人,怎样选人,体现用人导向,关乎党风民意,关系事业发展。通过公选干部,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变“伯乐相马”为“赛场选马”,有利于拓宽选人用人视野,有利于扩大党内民主,有利于提高干部队伍建设科学化水平,真正达到组织认同、干部服气、群众满意的效果,确实值得赞赏。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在选人用人的问题上,要注重群众公认。”而实现群众公认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公选干部。首先,公选干部的整个过程都是全部公开的,使得选拔工作的透明度进一步提高,可以有效地防止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消除跑官、要官的弊端。其次,公选干部打破地域、行业、部门界限,破除“论资排辈”、“身份偏见”、“文凭等级”等观念,拓宽了选人视野,通过平等竞争不仅能够得到急需人才,而且能够从中发现大批潜在人才,增加人才储备。再次,公选干部实现了由封闭式选人向开放式选人的转变,由单向选择向双向选择的转变,有利于建立一套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最后,公选干部将在干部队伍中形成基层长才干、基层出干部的良好导向,随着省市联动、市县联动、上下结合、多部门联动公选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势必有效激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
由此可见,通过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机制公选干部,让那些坚持科学发展、实绩突出、作风优良、群众公认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让那些能干、会干、有激情、有干劲的干部人才有更大舞台;让那些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的人失去市场,是从源头上防范选人用人不正之风,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由之路。如果这一顺应党的“民主、公开、竞争、择优”选人用人原则的创新做法能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形成长效化、规模化,必然为建立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探索出一条新路,进而转化为推动跨域发展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