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省四级党委换届的关键时刻,我省在苏南、苏中、苏北分别拿出一市,采用新办法对三市的关键岗位——党政正职——进行选配,备受各界关注。对于这样一种不同以往的任命过程,新任书记、市长们有何感受?走上新岗位后又有何施政打算?本报记者近日独家连线6位新任领导干部。
公推票决:实现组织评价和群众认可的统一
记者:历经“公推票决”走上新的岗位,有什么感受?对今后的施政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丁大卫(南通市委书记):在全省四级党委换届的关键时刻,省委对包括南通在内的三个地级市市委书记这一关键岗位进行了公推票决,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步骤,充分体现了省委坚决贯彻选人用人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原则的坚定决心和鲜明导向,标志着我省地市一级党政主要领导的选任迈上了一个新的层级,也为我们地方今后进一步改进选人用人机制指明了方向,作出了表率。
毛小平(无锡市委书记):以公推票决的方式产生领导干部,能够较好地实现组织评价和群众认可的统一。省委的这一探索为我们地级市党委加快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稳定推进党内民主建设作出了示范。对我个人来说,一是启示我要更加务实地推动各项工作,特别是在工作实践中要更加关注发展的效益和水平,更加关注社会建设和民生幸福,努力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实际成效不辜负组织和同志们的信任,不辜负全市人民的期望。二是促使我要更加坚定地推进党内民主,特别是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要求,积极探索,大胆实践,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促进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更加公开、公平、公正,不断提高无锡干部队伍建设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水平。
缪瑞林(宿迁市委书记):对于省委此次推行公推票决、差额选拔产生市委书记的新举措,起初确实没有思想准备。刚开始的感觉是“压力”和“担心”,因为此次公推票决的范围较广,而宿迁作为江苏的欠发达地区,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如何,地方领导能力怎样,公推票决某种程度上也是一次评判的过程,对我也是一次经受考验的过程。连续几轮的顺利晋级,则让我增加了“底气”和“信心”,省委公推票决后的正式任命,又让我倍感“信任”和“责任”。宿迁对照“两个率先”的新内涵和更高标准,还有相当的距离,需要我们倍加珍惜眼下的发展战略机遇期,保持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带领全市人民朝着“全面达小康、实现新突破”的发展目标奋勇前行。
朱克江(无锡市代市长):这次公推票决,是省委贯彻中央领导对江苏“六个注重”要求的重要举措,体现省委把“注重干部队伍建设”放在重要位置、提到战略地位,其分量和意义是重大而深远的。直接参与了这一过程,深受教育和触动。一是增强了群众意识。更深刻地认识到工作由谁评价、权力为谁服务。二是增强了责任感。全社会的期待、大家的信任,让我在这个过程中真正懂得了信任的分量。如何回报这种信任,担起为民服务的担子,感觉还是很有压力的,有一种不干不行、干不好也不行的感觉。同时,又感到信心足、有底气。大家对我的认可,不只是对个人,更是对我原所从事的科技部门以及全省科技工作的肯定。组织的重托、人民的信任,增添了我在新岗位上干好工作的信心。我还会这样干下去,努力以实干赢取民心,以实效取信于民。
张国华(南通市代市长):公推票决这种方式,有利于营造良好的选人用人风气,引导更多干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牢固的群众观,把精力和心思用到做好本职工作、推动科学发展、争创一流业绩上来。我有幸通过公推票决方式走上新的领导岗位,深知选票代表着信任,信任意味着期待,更是一种责任。我将倍加珍惜组织和人民给予的机会,以饱满的热情、坚定的信心、求实的作风、创新的精神,为今天尽力、为明天尽职,决不辜负组织的重托和人民的期盼,决不辜负关心和厚爱我的每一位同志。
干部交流:提高干部素质,增添发展活力
记者:我们注意到,三位市长人选,既有苏南苏中苏北的区域交流,也有省级机关和省辖市的上下交流,而三位书记中本身就有交流任职的经历。怎么看待这种大规模的交流?
缪瑞林:干部跨部门异地交流,对于打破僵化的体制机制、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增添发展活力以及提高干部综合素质等方面,都有很大好处。在来宿迁之前,我在省级机关部门工作了20年。在机关从事“条条”工作,虽然宏观视野较为开阔,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相对不足,到地方工作能得到锻炼和提高。在宿迁的这7年,这方面我有切身体会。而且,干部交流,利于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实现不同知识结构、不同年龄层次以及不同工作经验的互补,把好的工作作风和成功经验带到新的工作环境,给发展增添新的活力。
丁大卫:根据组织上的安排,我先后在无锡、新疆伊犁、淮安和南通工作过,这些经历弥足珍贵,不仅使我学习到了不同地方推进科学发展的好经验、好办法,也使我对中央提出的东中西部协调发展、江苏提出的苏南苏中苏北协调发展战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对进一步认识南通优势、用好南通优势、放大南通优势,推动南通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很有帮助。
省委把张国华同志派到南通工作,充分体现了省委对南通工作的高度重视,也充分体现了省委对南通发展寄予厚望。张国华同志一直在全省最发达的苏州工作,经历过多个重要岗位的锻炼。他来南通工作,就是把最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和先进举措带到了南通,就是把全省最先进典型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的好做法、好作风带到了南通。作为工作事业上的搭档,我将全力支持张国华同志,创造条件让张国华同志在南通放心、放手工作。我和国华同志一定能成为黄金搭档。
蓝绍敏(宿迁市代市长):我从濠河来到运河,从长江之滨来到骆马湖畔,“进了宿迁门,就是宿迁人”。我认为宿迁发展的前景无限光明,因为她是一个具有光荣历史传统的革命老区,也是一座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兴城市。能有机会来到宿迁,能和一大批具有开拓精神和务实作风的同志们合作共事,能与546万勤劳质朴的老区人民一起工作生活,将是我人生中弥足珍贵的一段难忘经历。由于历史、区位等各方面因素,宿迁发展的整体水平仍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如何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如何努力赶超实现跨越,和全省“两个率先”同步共进,我们所肩负的责任很大、担子很重、要求很高。我个人对此充满信心。因为,在南通工作期间,我曾经在如皋工作过,当时的如皋是南通发展最困难、经济最差、各种矛盾积累最多的县(市、区)之一,我和大家理清思路找准目标埋头苦干。5年后我离开如皋时,如皋已开启了全面跨越的新征程。
时不我待,争当“两个率先”先行军
记者: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上,省委对不同地区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定位。您打算如何贯彻落实?对本地的发展有何考虑?
毛小平: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引导苏南等有条件的地方先行先试,当好“第二个率先”先行军,为全省探索路子、积累经验、提供示范,这是省委从江苏发展现实状况出发,对包括无锡在内的苏南地区未来一段时期发展方向、目标、定位的总要求。2006年我市以县为单位在省内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率先”目标,这为无锡向更高平台迈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无锡完全有条件、也完全应该率先探索基本实现现代化新路,为全省发展大局多做贡献,多挑重担。按照省委要求,我们将在基本实现现代化征程上先行先试,率先突破,争当“第二个率先”先行军。当前,我们主要在三个方面“先行先试”,即在指标体系研究上先行先试、在发展方式转变上先行先试、在社会管理创新上先行先试。
丁大卫:当前,南通的发展正处于两个五年规划承前启后、“两个率先”继往开来的关键时期。在这样一个重要时刻,南通将把全面落实好胡锦涛总书记“六个注重”要求和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工作的重中之重。具体来讲,就是要结合南通实际,认真落实好省委提出的“八项工程”,力争在8个方面领先和突破。即:力争沿海开发全省领先、力争区域科技竞争力整体水平江北领先、力争农业产业化发展全省领先、力争文明城市建设全省领先、力争居民收入增长全省领先、力争构建社会管理新格局全省领先、力争国家生态市创建江北领先、力争干部作风建设全省领先。
张国华:作为不同发展条件、发展阶段的昆山和南通,有着各自推进科学发展的好路子、好做法、好经验。昆山是全省“两个率先”的先行区,多年来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坚持以“两个率先”总揽全局,高水平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不失时机开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走出了一条以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昆山之路”。一是始终把科学发展作为最鲜明的导向,二是始终把转型升级作为最自觉的行动,三是始终把扩大开放作为最根本的动力,四是始终把以人为本作为最现实的追求。
昆山的这些做法,很多方面在南通也有着很好的实践。“十一五”以来,南通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跨越发展、和谐发展之路,已在江北率先达到省定全面小康标准,实现了“第一个率先”,正在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大踏步地向“第二个率先”迈进。现在,省委省政府要求南通在新起点上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为全省“两个率先”作出新贡献。这要求我们必须以更高的定位、更快的步伐、更实的举措,抢抓战略机遇期,再创黄金发展期,借鉴苏南先进地区推进“第二个率先”的创新做法,学习沿海先进地区和国际上的成功经验,延续保持好多年形成的推进科学发展的好路子、好做法,认真落实好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八项工程”,奋力推进好“第二个率先”。
蓝绍敏:也许是巧合,2003年我调到南通市里工作时,当年南通提出的是GDP超千亿元、财政收入超百亿元的发展目标。而去年,宿迁的GDP也超过了千亿元,投入也超过了千亿元。一个地区的GDP超过千亿元是一个重要的台阶,因为南通在实现这个目标后进入了跨越发展阶段,至去年GDP已超过了3400亿元。这也告诉我们,今天的宿迁已经与过去大不一样了,我们实现全面小康已经有了良好的基础。当然,南通的发展有南通自身的优势和条件,但宿迁作为后发地区,有着敢闯敢干的改革创新精神,有着强势推进各项工作的苦干、实干、快干精神。作为宿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名新兵,我将沉下心来,埋头苦干,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责任感,把涉及长远的事谋深谋全,把定下来的事干好干实,把对老百姓承诺的事办妥办成,努力把省委省政府赋予的好政策,转化为宿迁加快发展、加速突破的现实推动力。
“三把火”,急人民之所急,急发展之所急
记者:“新官上任三把火”,您准备先从哪里“烧”起?
毛小平:你说的这个“火”,我理解就是“急”的意思,这个“急”,应当是“急”人民之所“急”,“急”发展之所“急”,是更“急切”地把百姓“急于”要求我们做的事情提上议事日程,尽快付诸实施,而不仅仅是在“新官上任”之时。作为新任领导,我心里始终有一股“急”的火,就是要求自己不能四平八稳来坐官位,而是要非常珍惜在新岗位上为人民服务的每一天时间,争分夺秒去抓无锡人民目前最急于要求市委重视、推进、做好的工作。
为了找准这些急于要突破的工作在哪里,我在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结束后的第二天,即召集全体常委,商讨、确定了涉及无锡经济社会发展十个方面的课题,以最快的速度发动全体常委、副市长及各部门,集中开展调查研究,花一个月时间,彻底沉下去,摸清市情、问计于民,找出百姓反映最强烈的热点问题,研究发展中最急于要突破的重点、难点问题。到6月初,将系统汇总各专题调研成果,然后再花一个月时间,深入思考、缜密决策,在7月初召开市委全委会议,系统布局、突出关键、实施攻坚,真正把省委要求、人民期待、发展需要的几个方面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到两个月后,无锡在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指引的方向上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的“燎原之火”起来的势头,我想一定是势不可挡、蔚为壮观的。
缪瑞林:我认为发展不能靠“烧火”来解决问题,而是要注重持续效应,抓长效机制建设。最近,我们连续开了常委会、机关作风建设会议等,提出了“带头加强学习”等五个带头,加强班子建设,抓机关作风建设。最近,我又带着班子同志到全市的三县两区深入调研,因地指引,分类指导,给他们提出明确的发展定位和要求。每个县区花一天半的时间,其中一个半天看项目,包括工业、农业、社会事业等各个方面的发展项目;第二个半天开座谈会,听取干部、企业家、客商、老同志、大学生村官、群众等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第三个半天是召开全县干部大会进行电视直播,由分管常委点评,我提要求,重点是对照“十二五”发展目标存在的不足进行点评指导,让县区干群都知道存在的差距是什么,还要让县委书记当着全县人民表态,拿出缩小差距的对策来。如果这个也算“火”的话,就是我正在集中精力做的具体事情。
朱克江:工作需要常态化和连续性。我在无锡市人大常委会任命的表态发言中向社会作了一些承诺。我认真思考、反复掂量,觉得应始终把高度关注民生放在首位。我将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群众满意和人民幸福作为考量政府工作的根本标尺,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全力建设群众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更多创造惠及无锡人民的美好生活。
(记者 郁芬 耿联 任松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