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楚州区紧紧围绕“振兴崛起、苏北争先”的中心目标,结合实际、开拓创新,不断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力度,通过着力构建“四大体系”抓手,较好地畅通了竞争性选拔干部渠道。
构建科学分类体系,让岗位需的配得准。根据不同岗位特点,制定出台了《楚州区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力度单项改革试点方案》,着力从源头入手,构建不同的竞争性选拔分类体系。选配乡镇和区直单位党政正职,着重采取公推竞选,构建民意和实绩相结合的选拔体系;选配副职及紧缺性人才着重采取公开选拔,构建在更大范围设置用最合理条件发现人才的选拔体系;选配基层党组织书记着重采取公推直选,构建党员群众直接参与选择的选拔体系;选配机关中层干部普遍推行竞争上岗,构建任期制等多形式的选拔体系。通过对全区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进行分类指导,明确规定每一种选拔方式的适用条件,同时配套出台每类选拔方式的具体实施办法,较好地实现了选任要求。上述各类竞争性选拔方式在全区得到了广泛运用,实现了区直和乡镇、正职和副职、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的全覆盖,收到了良好实效。
构建科学考评体系,让干得好的考得好。按照“干什么考什么”原则,强化能力素质竞争,不断改进笔试、面试的方式,不断创新和拓展评价手段。公推竞选则侧重根据所选拔领导岗位实际要求,考察竞岗干部面对实际工作可能应对的重点、难点、焦点问题的处置方案及应变能力,构建以“情境题”为主的考评体系;公开选拔侧重根据所选拔岗位或所需人才类型有针对性地设计考试内容,构建以“专业题”为主的考评体系;公推直选着重测试竞岗者对各项农村政策法规的掌握情况并考察其直面一线群众处理矛盾的能力及方法,构建以“应用题”为主的考评体系;竞争上岗侧重设计以竞岗者充分展示自我从而赢得单位职工同事支持,辅以文化业务知识测试,构建以“表现题”为主的考评体系。通过建立科学的考试体系,最大限度地降低考试的偶然性因素,从制度上避免“干得好不如考得好”,努力做到人岗相适。去年该区公推竞选3名乡镇党委书记活动中,还首次引入了“大评委制”,31名评委除特邀9名区外专家外,其余22人全部从参加竞选大会的140余名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各类代表中现场随机抽签产生,分专家组、领导干部组和各类代表组三类,分别按40%、35%、25%的权重计算成绩,所有区委常委只现场观摩不参与打分,把评判权全部交给评委。
构建科学选拔体系,让能力强的选得上。树立重德才、重实绩的选拔导向,不断完善不唯学历、不唯资历、不唯考试的选拔体系。公推公选领导岗位时,着力把好推荐关,通过科学设计考察方式,使得对考察对象以往的实绩考得细,发展的潜力考得准,新选任岗位的工作业绩滚动考核考得深;公开选拔专业性人才时,通过建立统一标准,定好“坐标系”,使竞争者的文化素质、能力高低能有统一参考点;公推直选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时,把好入口关,将一线工作确有实绩的同志推向前台,根据实际需要制定最合适的参与范围,给予党员、群众更加充分、合理、规范的话语权;竞争上岗选拔人才时,科学设计程序,提供舞台并充分征求民意,使考察环节发挥出实效。通过建立科学的制度、合理的程序,积极拓展竞争性选拔的广度和深度,真正让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成为每位有能力同志的舞台。该区面向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公推公选乡镇副科级领导及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活动中,对每个进入考察环节的村党组织书记所在乡镇及所在村,随机抽取30名党员、群众、村干部和个体工商户代表进行走访调查,对个人情况、村组织建设和带富共富情况等进行评价,并进行量化计入最终总分。真正从老百姓口中,得出候选干部的素质优劣、能力强弱、岗位匹配并进行综合比较,形成较为全面的对比分析材料,使得群众拥护首次量化到评判干部德才实绩的评分表上。
构建科学监督体系,让作风实的出得来。通过建立更加科学的监督体系,让知情人投知情票,突出民主参与的有效性,科学合理界定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的参与范围,进一步强化覆盖更为全面、沟通更加便捷的监督媒介,有序扩大竞争性选拔各程序中可以公开的范围,揭开群众眼中干部工作神秘的面纱,把选拔的全过程置于群众的知情、参与和监督之下,充分倾听民意呼声,给优秀的年轻干部机会,不让能干、肯干的“老实人”吃亏,落实选拔前、选拔中、选拔后等不同阶段的全程监督体系,切实避免“带病提拔”或提拔后“免疫力下降”,进一步加强竞争性选拔产生的干部后续管理工作,建立目标责任考核制度,从制度上畅通竞争性选拔干部能“上”能“下”的渠道。区委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干部通报会制度,在每次选拔调整干部后,邀请区委委员、人大、政协、群众代表及市、区两级干部监督员,及时将区委选拔调整干部有关情况进行通报,同时通过报纸、电视和网络等新闻媒体向外发布公告。对在通报、公示期间的举报、网络和媒体舆情反映或提供的问题及时调查了解和反馈,向社会公开,让社会监督,扩大了干部工作的透明度,提高人民群众对干部工作的满意度,有效减少社会的误解和议论,竞争性选拔工作收到了“下者”服、“上者”赞、社会信的良好效果。(张国风 徐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