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场竞马展骏姿 阳光选才赢公信
嘉峪关“要职”公选激发干部活力
赛场识良驹,公正选人才。市发改委主任、人社局局长、旅游局局长、人防办主任等重要岗位能否公选产生?4月27日,嘉峪关市给出了答案。历时一个多月,该市市发改委主任等4个政府重要工作部门正职与市建设局副局长等14个副处级职位进行公选,经过报名、资格审查、笔试、面试、综合考评、市委委员差额票决等程序,已基本结束。当天,嘉峪关市委组织部在《嘉峪关日报》、嘉峪关电视台及《雄关党建》等网站刊登公告,对拟任人选予以公布。这些做法,打破了公选岗位多是一些不被人看重的“冷门”职位的惯例,改变了干部为争夺“要职”托关系、走门子的不良风气。“五湖四海,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成为嘉峪关用人的“风向标”。拿出什么岗位进行公选,一直是干部群众的关注点。嘉峪关市市委书记马光明说:“我们在公选干部中,不仅数量上要增加,也要在职位上实现突破。要下决心将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重要部门的正职职位拿出来,通过公选,让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走上重要领导岗位,进一步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和群众满意度,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2009年,嘉峪关市在拿出5个副处级职位进行公选的同时,尝试对团市委书记、水务局局长、运管局局长3个正处级职位进行公开选拔;2010年,公开选拔15名处级领导干部;2011年,为了进一步拓宽选人用人视野,市委拿出20个县处级干部岗位和80个科级干部岗位,面向全市进行公开选拔。这是近年来该市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参与范围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近日,该市570多名干部进入考场,参加了今年处级职位公选笔试考试,再次说明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的方式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还传出13对夫妻共赴考场、5对兄弟姐妹“赛场选将”的佳话。
为了消除干部群众对公选中是否暗箱操作、人选内定的疑虑,嘉峪关市对公选考察环节全程量化并通过新闻媒体公开量化细则,实行“阳光”操作。科学确定考察对象个人情况、群众评价、组织评价等指标权重,细化德能勤绩廉等各项指标,坚持重“量”不唯“量”,重“分”不唯“分”,提高了考核评价的准确性。自2009年以来,全市先后公选出43名处级干部、120名科级干部,这些公选上来的干部,已经成为所在单位的工作骨干,群众测评优秀率、征求使用意见赞成率、政绩测评满意率平均在97%以上。
上者明明白白,下者心服口服。通过公选,嘉峪关市启用了一批注重执行、敢于碰硬、无私无畏的“能臣干将”。“能者有舞台”“有为者有位”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各级干部谋发展、干实事的多了,找门子、托关系的少了;抓业务、抓学习的多了,混日子、熬资历的少了,干部作风扎实了,服务群众的意识浓厚了。机关干部与基层干部同台竞技,让那些默默无闻、埋头苦干、在平凡岗位上做出实绩的基层干部有了“亮相”和胜出的机会,促进了不同行业、不同岗位干部的横向交流,激发了广大干部积极向上、争创一流的热情,营造了重实干、重实绩、重学习、重能力的良好环境。长期关注嘉峪关市公选干部的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教授梁妍慧认为:“近年来,嘉峪关市不仅逐年扩大干部公选的规模与数量,而且不断提升干部公选的层级与职位,勇于拿出关键岗位、重要部门进行公选,敢于挑战‘肥缺’岗位,促使此项改革逐步走向全面化、常态化,体现了强烈的改革意识和持久的恒心。”“当前,嘉峪关正处于‘十二五’跨越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要把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使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迫切需要强大的人才支撑。”马光明告诉记者。据悉,嘉峪关市委在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意见中明确提出,到2013年,每年新提拔担任正处级以下委任制党政领导干部中,通过竞争性选拔方式产生的,不少于1/4;到2015年,不少于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