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项新制度,对于拓宽选人用人视野,推动干部选拔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民主化有着积极意义。各地对于公开选拔领导干部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实际操作中应当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一、坚持公平公正,增强干部选拔的公信度和透明度
公平公正是公开选拔的生命力。公开选拔之所以受到党员干部的欢迎就是它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舞台,最大限度的杜绝了暗箱操作和跑官要官。
一是公选方案要科学。公选方案直接决定了公开选拔工作的步骤流程和组织实施,科学合理的方案是保证公开选拔公平公正的基础。制定方案时,在确定公选职位、设定报名条件、公选试题命制等重要节点要仔细研究、细致推敲,确保公正。在具体组织实施中,要严格按照程序进行操作,不变样走形,不讲情通融,确保公开选拔工作规范有序开展。
二是成绩评判要公正。目前公开选拔的组织实施主体单一,多为选拔单位或组织部门,过多参与命题、判分等环节,容易让公众对选拔的公正性产生质疑。建议引入第三方,委托专业考试机构负责,既打消群众顾虑,又确保了出题质量。
三是公选过程要公开。对于公开选拔工作,群众是有期待也有质疑,最关心的莫过于是否公正的问题。而公开恰恰是确保选拔工作公平公正的重要措施,也是应对群众质疑的最好解释。一方面要提高公开的程度。除了个别环节涉及维护考试秩序的需要,其它内容要大大方方的展现在群众面前,去除神秘化,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另一方面要丰富公开手段。可以通过电视直播、网络直播、现场旁听、群众听证等多种形式,积极欢迎来自纪检、媒体和群众的监督,实现公选的阳光操作、透明选拔。
二、抓好出题环节,提高测评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考题质量是公开选拔的关键要素。考题质量直接觉得了选出的人才的质量,能否通过科学合理的试题设计,考出水平、选出人才,也是评价一场公开选拔成败与否的重要指标。目前,关于公开选拔的试题设计,有关政策法规没有做统一要求,各地根据实际,在出题的测试重点、试题类型、结构比例、内容范围上各有侧重,呈现不同特点。在试题设计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考题要针对岗位,不可“大而泛”。公开选拔中职位的指向性非常强,在试题的设计上要紧紧贴合职位特点,围绕职位的能力素质要求,有针对性和侧重点进行出题,切不可出那些“大而泛”,“放之四海皆可”的题,这样不利于选出对口人才。
二是考题要突出实干,让实干人才脱颖而出。选拔的目的是为了选出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人。在试题设计上,要注重对工作能力深层次考查,综合考查组织协调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领导带动能力等,让那些扎根基层、群众经验丰富的干部,在考试中显出优势,确保让干得好的人考得好,能力强的选的上。
三是考题难度适宜,不可过分拔高。现在有些地区在公开选拔出题时,一味强调出题要“上水平、显难度”,语意艰涩,角度刁钻,这样的出题不仅选不出人才,还打击了广大干部参考的热情。难度水平应以成绩的正态分布为最佳,试题设计上要实现考基础和拔高度的较好结合。
三、严格差额考察,确保选准人用好才
差额考察或称比较性考察、竞争性考察,即在同一职位通过对不同考察对象的分析比较,好中选优,遴选出符合职位要求的领导人才。在公开选拔的考察环节,根据笔试和面试综合成绩得分,由高到底按比例对入选人员进行差额考察,这对选好人用好人有着积极的意义。第一,实现了好中选优,防止简单的“以分取人”。笔试和面试考查的是基本履职能力,作为领导干部的选拔,要统筹考虑综合因素。通过差额考察,分析和比较其思想政治品质、德才素质、工作实绩、群众认可、廉洁自律情况等各方面表现,坚持全面、综合评价考察干部,选出最优人才,克服“以分取人”和“唯考至上”。第二,确立以岗位需求选人导向,提升领导班子配置的科学性。笔试和面试进行的是应考者之间知识、能力的竞争,而差额考察环节进行的是应考者与岗位匹配度的竞争。通过差额考察,统筹考虑该地区或单位现有领导班子的结构、气质、整体功能等方面的需要,选出与该班子配套、合铆的人才,择而用之,确保顺利融合,进而起到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增强领导班子整体功能的效果。第三,利于发现人才,充实后备干部队伍。进入最后考察范围的人员都是考试中的佼佼者,都具备了履行岗位职责的基本能力,通过考察,发现人才,充实到后备干部队伍中,为今后干部选拔任用做好人才储备。在差额考察的组织实施中,原则上要由同一考察组考察,坚持“同一标准、同一程序、同一内容、同一依据”,保证客观公正地评价差额考察对象各方面的情况,在公开、平等的基础上进行比较鉴别,做到择优选用。(井陉 张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