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导向强根基 抓人促事为崛起
——东阳市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纪实
国以人兴,政以才治。推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东阳、实现奋力追赶,迫切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热切呼唤选贤任能的科学机制。
翻开近年来我市出台的文件,可以发现:凭实绩论英雄、扩大民主、竞争择优、科学评价……成为干部人事制度的关键词。一个个选人用人的创新举措,不仅激发了广大干部创业热情和创新活力,也提高了干部选拔任用的科学化水平和群众满意度。省委组织部前不久公布的2010年度“万人评组工”活动调查结果显示,群众对我市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满意度为90.81分,比上一年度提高了16.77分,升幅为22.65%。
导向引领树立新标杆
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用人导向是关键。
日前,笔者从市委组织部了解到,在此次镇乡街道届末考察中,“办事档案”将作为干部考察的重要依据之一。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说:“自2009年开始,我市推行领导班子集体和干部个人‘办事档案’制度。‘办事档案’是干部显衣冠、露品行的一面‘镜子’,干部有没有干事、干了多少事、干得怎么样,一清二楚,一目了然。”对于“办事档案”结果运用,被考察对象普遍认可。一位干部说:“‘办事档案’就是我们的‘成绩单’,拿高分还是得低分,全靠实干、苦干。”在此基础上,我市还创造性地推出了干部考察量化评分制。通过个别谈话、民主测评和考核工作实绩等,了解考察人选的德才表现,并一一进行打分,纳入考察总分。
干部越是有培养前途,越要放到艰苦环境中去,越要赋予艰巨的任务,让他们在现实的风浪中经受锻炼,增强本领。近年来,我市先后抽调了749名干部参与红椿巷区域旧城改造拆迁、96名干部参与画水镇竹溪工业功能区善后处置工作、56名干部参与江北街道历史遗留问题处置工作。通过专项考察,一批表现突出的干部得到提拔和重用。一些知情群众说,领导干部工作能力高低,就在于能否经得起旧城改造拆迁这样的艰巨任务的考验,凭实绩用干部,群众拍手叫好。
同时,市委还确定了市机关部门党政正职及金华市管后备干部一般须有镇乡街道党政正职工作经历的用人原则。这些优化干部人才资源配置的举措,处处传递和彰显着“论德才、讲实绩、重基层、凭公论”的用人导向,有力推动了优秀的“五事”干部向镇乡基层和发展一线集聚。
扩大民主拓宽新路径
2010年6月30日,东阳日报刊登了10名干部的任前公示。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任前公示内容除常见的姓名、年龄、民族、现任职务等以外,还直观地展示了拟任职人选个人照片,这在干部群众中引起了积极反响。来自白云街道中山社区的干部监督员张浩生评价:“之前公示有名无像,人与名对不上号,有照片就一目了然,更易监督。”
在改进干部任前公示方法的同时,我市还实行多元化监督,坚持纪委、“两代表一委员”、群众、媒体监督有机结合,认真落实干部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在建立干部监督员制度的基础上,我市还建立组织工作观察制度,设立了48个观察站,聘请了67名观察员。
我市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突出民主化决策,坚持集体讨论决定干部任免,充分发挥市委常委会、全委会和市委组织部部务会的集体把关作用,认真执行市委常委会讨论决定干部任免票决制。提交市委常委会研究的干部任免事项,全部实行票决。
竞争选拔开阔新视野
2009年8月,郭金刚通过竞争性选拔,走上马宅镇副镇长岗位。而在这之前,他是一名村委会主任。从村委会主任“摇身”变为副镇长,得益于近年来推行的面向优秀村干部竞争性选拔领导干部工作。一个农民身份的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不但可以循此通道进入干部序列,而且直升副局级岗位,用群众的话说,“连升两级”。
与郭金刚一样,我市有11名优秀村干部在历次公开选拔过程中脱颖而出,进入公务员队伍或走上领导岗位。我市还积极推行副局级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后备干部“公推双考”、中层干部竞争上岗等工作机制,促使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2007年以来,公开选拔领导干部29名;通过“公推双考”确定后备干部117名;面向乡镇街道公开选调机关工作人员24名;党政机关中层干部基本实现竞争上岗。2010年,还首次面向全省公开比选东阳中国木雕城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参与过竞争性选拔的同志都对选拔过程的规范操作感触颇深:“阳光操作使得上者硬气、下者服气。”而如今,绝大多数通过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干部的能力和业绩,也得到了组织和群众的认可。
“通过公选,变‘伯乐相马’为‘赛场选马’,做到凭实力竞争,让真才胜出,不仅拓宽了选人用人视野,也激发了干部活力。”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李雄伟这样说。
考核激励增添新活力
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环节。
根据省委组织部“一个意见、五个办法”的精神,我市研究制定了《关于健全完善促进科学发展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机制的实施意见》、《东阳市乡镇街道和市机关部门单位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实施办法(试行)》等一系列文件,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基本形成。特别是突出分类考核,将镇乡街道分城市社区型、中心镇型、工业经济型、生态经济型四个组,将市机关部门单位分党群综合部门、经济部门、社会事业和其他部门、垂直管理部门四个组,确定不同的考核标准和系数,增强考核评价的可比性和公平性。
衡量一位干部的标尺怎么确定?我们可以从“践行科学发展、争当‘五事’干部”活动中找到答案。通过开展以“肯干事、会干事、干成事、能共事、不出事”为干部队伍建设载体的活动,我市制定出台了《东阳市“五事”干部标准》,从领导干部、中层干部和一般干部三个层面分别作出不同要求。这些标准,已成为我市干部行为的准则、工作的标尺,并内化为干事创业的具体行动。据悉,在纪念建党90周年前夕,我市将评选表彰一批优秀“五事”干部,通过树立典型,弘扬先进,激发广大干部创业创新热情。
长久的公信力,来自于制度的创新和完善。前不久出台的《中共东阳市委关于贯彻落实〈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的实施办法》明确指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必须取得突破的11个重点项目和需要创新完善的6个项目,为今后10年我市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工作制定了详细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道路上不懈探索,以实践创新推进制度创新,必将激活干部队伍“一池春水”,必将为“十二五”时期“加快东阳崛起,实现全面小康”的宏伟目标提供更加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作者:董祖文 来源:东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