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一批成功通过中央国家行政机关公开遴选的基层公务员走上了新的岗位。对于他们来说,公务员职业生涯迈入新阶段。
和以往不同,他们是首次以公开遴选的方式进入中央国家机关的。此举标志着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的中央国家机关公开遴选公务员试点工作圆满结束。
观察人士认为,选拔基层公务员到中央部委任职,打通了公务员在各层级机关之间交流的渠道,使公务员转任制度更具规范性和科学性,公务员管理制度更显活力。
“做好公开遴选,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推进公务员转任工作,对于拓宽公务员选用视野,优化公务员队伍来源和经历结构,形成从基层选用人才的良性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国家公务员局副局长傅兴国表示。
遴选为什么——
近年来,高层次机关“三门”干部多,基层干部比例偏少的弊端已被社会诟病,公开遴选将有助于这一问题的改善。
考试录用是进入公务员队伍的主渠道,坚持“凡进必考”,有效提升了公务员队伍的知识化、专业化水平。但由于近年来参加公务员考试的主体是应届高校毕业生,也带来了领导机关“三门”干部增多,具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干部比例偏少的问题。
基于此,近年来,中央开始试点着手解决这一问题,多管齐下,让公务员“接地气”。进一步加大录用具有基层工作经历人员力度,到2012年,中央机关和省级机关录用公务员,除部分特殊职位外,均应从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中考录。健全从大学生村官、村党支部书记和工人、农民等基层一线人员中考录公务员制度,积极鼓励和引导应届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机关工作。与此同时,大力开展公开遴选工作,是改善领导机关公务员队伍结构的有效措施。
什么是公开遴选?“公开遴选就是把基层优秀公务员选拔到上级党政机关工作,是竞争性选拔转任。”国家公务员局有关人员说。
按照公务员法规定,我国实行公务员交流制度,公务员可以在公务员队伍内部交流,也可以与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交流。交流的方式包括调任、转任和挂职锻炼。其中,转任是在公务员队伍内部进行交流的方式,不涉及公务员身份的变化。在公开遴选的过程中,参加遴选的对象已经具有公务员身份,到拟任职职位需要层层竞争,优中选优,从这方面来讲,公开遴选就是竞争性转任。实施公开遴选,有助于完善公务员交流制度,进而有助于公务员管理制度的健全。
开展公开遴选,使所有符合条件的基层公务员都可以报名。打开上行通道后,不但有利于上一级机关公务员队伍结构优化,同时,遴选到的公务员已经具备在机关工作的经验,更能很快地适应上一级机关的工作要求。随着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深化和中国特色公务员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公开遴选作为公务员转任的一种方式,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2010年初,在全国行政机关公务员管理工作会议上,中组部副部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长、国家公务员局局长尹蔚民提出,要“积极推动上级机关面向下级机关和基层一线遴选优秀公务员,切实把那些政治素质好、工作实绩突出、具有丰富基层工作经验、与人民群众关系密切、群众公认的基层优秀人才选拔到上级党政机关”。
2010年,重庆、湖北、江苏、河南等省份开展了公开遴选试点工作,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中央在总结省级机关公开遴选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于2010年下半年开展了中央国家行政机关公开遴选公务员试点工作。
2010年8月,国家公务员局发布公告,在外交部、教育部、文化部、农业部、人口计生委、安监总局、法制办、测绘局、民航局、邮政局和食品药品监管局等11个部门拿出30个职位进行公开遴选。中央国家行政机关公开遴选公务员试点工作由此展开。“基层公务员进部委又增机会!”此举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同事中经常有人有意向到上一级机关发展,但苦于没有机会。中央国家机关遴选公务员,虽然只有30个名额,但信息公开,大家平等竞争,对我们激励很大。”在沈阳市某区政府工作的王女士说。
“公开遴选传递出一种积极的信号。这种选人用人方式打破了基层公务员晋升的‘天花板’,给下级机关和基层广大公务员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拓展了他们的职业发展空间,也为基层公务员加强学习、努力工作提供了更多的动力。”有关专家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