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组部全国乡镇党委换届工作试点县之一,
彭山县积极探索创新选人用人新机制——
打破身份界限 “试水”体制外公选人才
2010年12月,彭山县被中组部列为全国乡镇党委换届工作试点县之一。在试点中如何改革?彭山县积极探索创新,打破体制壁垒,不拘一格面向全县体制外人才公开选拔11名乡镇党委委员。此举打通了优秀人才进入乡镇党委班子渠道,为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注入了新的活力,这在全县、全市乃至全省产生了积极影响。日前,省委组织部授予彭山县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打破身份界限,不拘一格选拔乡镇党委委员预备人选”优秀成果奖。
打破体制疏通道 农民也可以当“乡官”
过去,由于受行业、身份、学历等限制,组织上选人用人视野和重点大多放在体制内进行,一大批基层和生产一线的优秀人才被排斥在传统选拔干部的体制之外。彭山县针对上述客观情况,以乡镇党委换届试点工作为契机,决定打破体制壁垒,破除身份、年龄、学历等障碍,最大限度降低“准入门槛”,面向农民工、大学生“村官”等基层和生产一线党员公开选拔乡镇党委委员。为此,全县每个乡镇拿出1个名额定向体制外人员公选,从制度层面搭建各种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平台。
消息一出,立即引来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全县各条战线、各个阶层符合条件的人员踊跃报名,其中既有村“两职干部”,也有自主创业人员,还有“两新”组织人员。截至报名结束,全县共有95人报名参考,其中,身份为农民的农村基层干部占了三分之一。保胜乡天柱村支部书记盛荣前激动地说:“太不可思议了,现在村干部也能直接进入乡镇党委班子当‘乡官’了,以前连想都不敢想。这次我也要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会,积极参与竞选,即使选不上也是对自己的一次考验和锻炼。”
出妙招完善考试 让干得好的考得好
笔试“灵活招”。结合乡镇岗位特点,“量身定做”考试题目,考题70%都与乡镇工作有关,考题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只有灵活的经验作答。参与江口镇党委委员角逐的锦江乡正华村党总支书记王雪梅就兴奋地说:“我在农村工作了10多年,对基层的情况可以说是轻车熟路,这样的考题比较切合基层实际,考出了我们是否具备当‘乡官’的能力。”
参加谢家镇党委委员竞选的县财政局80后职工侯娜则失落地说:“我原以为这次考试会考理论知识的比较多,自己比较占优势,哪晓得一看考题就傻眼了,试题一大半都考农村工作知识,没有基层工作经验确实答不好这套题。”
面试“组合招”。不按常规出牌,打乱面试考官、考生顺序。采取结构化面试方法,在全县面试考官库中随机抽取7人组成面试评委,并以随机抽签方式确定考生的出场顺序,考生在真正进入面试考场的最后一秒也不知道考官是谁,最大限度降低了人为因素影响,避免了“托关系”、“走后门”。
扩大民主显民意 让党员群众说了算
“这次公选让我体会最深的就是,乡镇党代会或党员大会选举产生党委委员,对竞选者来说,只有经得起群众的检验才能上。”县委党校教师杜凤兵参加彭溪镇党委委员竞选落选后感慨道。
此次定向公选最鲜明的一个特点,就是定向公选委员的最终产生既不是县委常委会也不是全委会票决,而是直接交由乡镇党代会或党员大会选举产生。是否当选,完全由广大党员群众说了算。参与公选乡镇党代会选举的黄丰镇党员代表周建华高兴地说:“这次公选让我们主宰‘生杀’大权,压力很大,我们既要对竞选者负责,又要对乡镇党委负责。”
定向公选的95名竞选者通过笔试、面试、体检、考察等程序后,由县委常委会讨论决定22名正式候选人,直接参加乡镇党代会或党员大会选举,最终差额票决产生11名乡镇党委委员,充分扩大了干部选任民主,让当选者群众认可、落选者心服口服。
成效显现 社会各界反响热烈
彭山定向公选党委委员预备人选在全县、全市乃至全省尚属首创,打破了干部选任的身份限制和体制壁垒。此次公选不仅是用人体制上的一次改革、突破,更是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的一次有益探索。这一做法得到了省委组织部和试点指导组负责人的高度评价,省委组织部授予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优秀成果奖。
义和乡党委书记伍建国说道:“定向公选产生乡镇党委部分班子成员,创新了乡镇党委委员候选人提名方式,让那些体制外的优秀人才有了盼头和奔头”。武阳乡工会副主席刘江岸当选为该乡党委委员后感叹:“我原本以为自己这一辈子可能永远都是工勤人员,没想到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参选,居然当上了‘乡官’,真是做梦都没有想到啊!”
据了解,公选工作结束后,各地前来学习考察的人络绎不绝,对公选工作纷纷予以了肯定。“彭山的乡镇党委换届工作经验值得我们学习,特别是定向公选,是我们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上的一个新突破,进一步拓宽了选人用人视野,回去之后我们一定要好好借鉴一下。”来自浙江省义乌市委组织部的常务副部长吴建伟这样评价道。
彭山县委书记蔡刚说:“此次公选就是要打破选人体制上的‘硬杠子’,把最优秀的人选出来,激发乡镇党委班子活力,全力推动乡镇经济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