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面旗帜飘扬,那叫坐标。
无数旗帜招展,那是力量。
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战斗堡垒。萍乡市把加强基层党建工作放在坚持科学发展、推动城市转型、实现社会稳定的大局中来谋划、来推进。提出了以党建促发展、以党建促转型、以党建促稳定、以党建促和谐的工作理念,该市从2008年开始,连续4年先后分三批由市、县领导分别带队挂点对全市城市社区、后进村和城镇社区进行结对帮扶,投入资金5000余万元,使全市630个村、108个社区党组织活动场所均实现规范化、标准化。
二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
精神的支柱是希望。
在萍乡采访期间,记者接触到众多的基层党员干部,突出的感觉是:他们身上都焕发出一种蓬勃的活力和干事的热情。李云桃是上栗县东源乡新益村的党支部书记,是位干练、精明的中年汉子。在他的带领下,昔日贫穷落后的新益村,短短几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引进办起了10家民营企业,村级集体收入由原来的“空壳村”发展为年收入50万元,全村756户村民,95%都盖起了新房,家家通了水泥路。村民们谈起李支书,纷纷伸出大拇指:他是我们的主心骨啊!
由于政绩突出,通过考察公选,2009年8月,李云桃被第一批转为乡镇事业编制干部,今年3月又被公开选拔为乡镇领导班子换届候选人。在接受采访时,他憨实地说:“我当村支书不是为了转正,也从来没有想过,但这是上级对我们乡村干部的关怀,更重要的是,让全体乡村干部看到了希望,这比什么都重要!”
是啊,人都是生活在希望之中的,只有希望才能激发干事的热情。从2008年起,上栗县便创造性地出台了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四个给予”激励机制。即:在政治上给予出路、经济上给予保障、职能上给予完善、管理上给予强化。每年县财政拨出的党建经费由原来的30万元,提高到300万元,并按年均10%的比例递增,全县154个行政村都新建、改建了300平方米以上的办公场所;通过“一推荐两考试”的公开选拔方法,共解决了28名优秀村干部的乡镇事业编制;为村干部办理了养老保险,工资由乡镇统筹按月打卡发放,县委每年拿出85万元奖励先进村;全面加强村级便民服务网点建设,将与群众密切相关事项的初审权下放到村,实现了乡镇工作重心下移;规范了村级工作程序和村干部工作行为,全面开展村干部“双诺双述双评”活动,实现了村干部由“原地守摊”向“创先争优”的转变。
每个县区一年的党建经费就达300万元,每位党员每年的活动教育经费不少于100元,且每年按10%的速度递增,正式列入各级财政预算,这对于萍乡市及各县区并不宽裕的财政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啊!这钱花得值不值呢?
值!陪同采访的市、县委组织部的同志斩钉截铁地说,一个有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和控制力的基层党组织,不仅对当地和谐社会的构建、经济生产的发展起到“车头”的作用,就是在安全稳定方面也是事半功倍。上栗是烟花鞭炮和煤炭的主产区,安全隐患一直是个大问题,用县乡干部的话说,屁股成天坐在“火药桶”上,县乡两级财政一年支付的事故理赔资金最多的达3000余万元,可从2009年起,各村由党支部组织起安全生产监督岗和巡防队,将安全隐患都消灭在萌芽状态,没有发生一起重大安全事故,赔偿金几乎为零。
这笔账算得人心服口服。
三
基层党组织的管理是门科学。
是科学就得有创新的管理理念。
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农村存在着党员学习难组织、流动党员难管理、党员作用难发挥、后进党员难处置等问题。芦溪县张佳坊乡却在这方面作出了可喜的探索,从2007年起,创造性地提出对农村党员实行“百分制”考核,考核出的是基层党建的新天地。
乡党委负责人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农村党员千差万别,能力水平也各不相同。如按一种标准模式进行管理,既不符合农村实际,也缺乏可操作性,久而久之就会流于形式,党员的先进性也就难以体现了。于是,他们根据农村党员的实际情况,将党员分为村组干部党员、流动党员、年老体弱党员四类,分别建立档案,并制定不同的“百分制”考核标准。其内容包括对党员的共性要求和个性要求两方面内容。共性要求是按组织生活、思想作风、遵纪守法、发挥作用等党员普遍要遵守的20个方面进行项目化管理,每大项划分若干小项,总分为80分;同时,针对不同类别的党员提出不同的个性考核要求,此项为20分。为了做到公平公正,乡党委不仅成立了农村党员“百分制”考评领导小组,各村还组成了由村党支部委员、党员代表、驻村干部为成员的考评小组,在党员个人总结的基础上,由考评小组及全体党员进行评议打分,其结果在党务公开栏里公布。3年来,共有36名得分90分以上的党员被推荐参评全乡优秀党员,共有89名党员被支部书记或考评小组成员找其谈话。
这一创新不仅得到中组部主要领导的肯定,而且先后在芦溪县、萍乡市得到大力推广。广大农村党员在这种新的考核机制下有了压力、有了约束、更有了动力,激发了他们干事创业的热情。
安源区是老城区,10万下岗职工及其中的9000多名党员绝大多数集中在这里。如何加强对他们的管理,让他们融入社会管理的体系中去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萍乡市以社区为平台,组建下岗党员党支部,纳入到“百分制”考核的范围。记者在凤凰街道北桥外社区了解到,这里的177名下岗职工党员,在有了“归家”的感觉后,自觉组成义务巡防队、环境卫生监查队、邻里纠纷调解队,焕发出共产党员应有的风采。
湘东区腊市镇庙岭自然村老党员宋治萍有着一身锻打铁路道钉的绝技,并有系统的原材料进货和销售渠道。他完全有能力在当地建造一座大规模的铁制品加工厂,很快走上致富的道路。但他想到自己是入党20多年的党员,有责任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于是,由他牵头在村里组织了铁制品加工合作社,不仅毫无保留地将技术传授给大家,并且统一价格、统一进货、统一销售。目前这个村95户农家中就有76户加入了合作社,户均年收入达4万元。宋计雨、宋计山两兄弟因父母都是残疾人,家里很穷,宋治萍将他们作为自己的帮扶户,帮助贷款买来加工设备,并预付了4万元的加工材料。如今,兄弟俩不仅还清了贷款,还建起了新房。在采访中,哥哥宋计雨紧握着记者的手说:“是党员宋治萍带着我们一家走出了困境,他是我家的恩人。我也向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我要做一个像宋治萍那样为群众办实事的好党员!”
四
倘若说一个支部就是一个战斗的堡垒,那么堡垒与群众之间必须有一座联系的桥梁。
萍乡市构筑的桥梁是:万名党员干部下基层,争做群众贴心人。
2008年10月,萍乡市委为了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组织的整体力量,将这项工作抓到实处,组织开展了“万名党员干部下基层,争做群众贴心人”活动。其宗旨是:充分利用乡情、亲情、友情的“三情资源”,发挥血缘、亲缘、地缘的“三缘”优势,组织万名党员干部深入到出生地,深入到农村、社区、企业,与基层党员一起,通过“入户求诉”、“上门访难”、“进村帮扶”等形式,帮助群众排忧解难。为了不使活动流于形式,全市各级党委及其组织部门分别成立了“贴心人”活动办公室,各基层党组织均成立了“贴心人”活动联络组(站),负责“贴心人”活动的协调联络及督促检查。
湘东区麻山镇幸福自然村原来是个出名的穷村,由市委机关下派来的“贴心人”在参加村党支部组织的“党群夜话”活动中了解到,村民们想利用靠近城区的优势,将种植瓜果蔬菜的产业做起来,但苦于没有技术和牵头人。于是,“贴心人”便与村党支部一起,引进了安源春蕾农业有限公司、博兴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前来投资,创建了无公害蔬菜基地、葡萄基地、花卉苗木基地等,并采取“党员联户”的方式,带领群众共同致富。2010年,幸福村的农民人均收入达到8000元,成了名副其实的“幸福村”,该村党支部也获得了“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甘晓波是芦溪县源南乡店下自然村的“贴心人”。她在“进门访难”中了解到,特困户许强声年近花甲,妻子弱智、儿子许宏达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因无钱医治,已辍学在家。她立即将许家的情况向乡“贴心人”联络办作了汇报,征得同意后,开展了捐款献爱心救助活动。她率先捐出了几千元存款,然后每天骑着自行车跑学校、跑企业,终于募捐到46073.5元救命钱。接着她又亲自带着小宏达到江西省儿童医院、湖南湘雅医院求医治疗。通过两次手术,现在小宏达已痊愈。许强声逢人便说:“是‘贴心人’救了小宏达的命。我要让孩子永记党恩啊!”
今年,萍乡市又整合多方力量,统筹选派了党建指导员、企业特派员、综合维稳信息员、安全生产(维稳)督察员、科技特派员、农技推广员6支队伍,深入企业、社区开展“贴心人”活动。据统计,目前全市共选派1.6万余名党员干部成立1000多个工作组,深入到全市每个自然村、社区、规模以上企业开展帮扶工作,既拉近了党员与群众之间的距离,又激发了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热情。
本报首席记者匡建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