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组织推进竞争性选拔干部,我不可能这么快就成长为乡镇党委副书记,我一定要在岗位上好好干。”3月24日,湖北省宣恩县李家河乡党委副书记熊茂平踌躇满志。熊茂平是“80”后出生的年轻干部,在前不久该县竞争性选拔干部中脱颖而出。近年来,宣恩县围绕“让干得好的考得好、能力强的选得上、作风实的出得来”这个目标,积极探索竞争性选拔干部的科学途径和办法,突出岗位特点,注重能力实绩,坚持群众公认,推行了“三推荐、三考察、三差额”选任干部,做到了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的常态化,有效激发了干部队伍干事创业的活力,先后有50余名优秀干部走上领导岗位。
“三推荐”发掘干部,奠定竞争性选拔基础
该县将更多优秀人才纳入后备干部库,进入组织选人视野,为竞争性选任建立基础人才库。在推荐形式上,采取组织推荐。即对单位正职后备干部人选,由县委常委会或者全委会成员投票推荐。单位党组织根据单位干部状况,集体研究提出后备领导干部人选,以书面形式呈报县委及组织部门。个人举荐。即领导干部个人举荐和干部自荐。领导干部个人推荐干部人选,必须负责地写出被推荐人选推荐材料,详细介绍被推荐人的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的情况、主要表现、推荐理由、并申明与被推荐人的关系等。干部自荐,必须陈述自我举荐的理由。群众推荐。对组织推荐、个人署名推荐的后备干部人选,在所在单位进行民主推荐,得票超过50%的,列入后备干部库。单位干部职工大会可直接推荐副职后备干部人选。如没有党组织、领导干部个人推荐的人选,由干部职工大会直接推荐,得票超过50%的,列入后备干部人选。
“三考察”识别干部,抓住竞争性选拔重点
对列入后备人才库的干部,实行全程跟踪考核记录,每年组织一次综合考评,适时组织培训,放到合适岗位进行培养锻炼,采用一定方式进行经常性地考察鉴别,根据结果及时调整后备干部库。
教育培训考察理论素养。组织专题讲座、理论测试、交流发言、学员讲坛、才艺展示等活动,安排人员对后备干部培训期间的表现进行跟踪考察。通过掌握后备干部在活动中的表现,全面了解其随机应变、理性思考、理论联系实际等方面的能力,看是否具备领导干部应有的理论素质和综合能力。对理论素质不强、表现一般,经研究确认不具备领导干部能力的,不再纳入后备干部管理对象。
重大事项考察政治表现。坚持把应对重大事件、处理重大问题、解决复杂矛盾作为识别干部的主战场,关注那些工作环境艰苦、长期处于矛盾复杂一线的岗位,尤其是那些心系群众、埋头苦干的老实人,使选出来的干部让组织放心、群众满意。对经考察在处置重大事件中立场坚定、态度鲜明、措施得力、实绩突出的干部,在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提名。对态度不端正、主观不努力、工作不作为的干部,及时清出后备干部队伍。
平时工作考察实际能力。分期分批选派后备干部到信访局、经济发达地区及乡镇基层一线挂职锻炼,将其挂职期间的表现作为提名的重要依据。对公开选拔领导干部中发现的优秀后备干部进行重点培养,在出现职位空缺时优先提名。对在年度考察中,对连续三年评为优秀等次的,在选任时优先提名,对基本称职、不称职票超过20%上的后备干部,调整出后备干部库。
“三差额”遴选干部,把握竞争性选拔关键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该县将差额提名、差额竞岗、差额上会作为竞争性选拔的关键来把握,确保公正公平、好中选优。
差额提名人选。在出现重要职位空缺时,结合岗位任职条件、班子结构等因素,根据后备干部日常考察识别情况,县委常委会研究确定人选产生方向、范围,同时召开全县干部大会进行差额民主推荐,按县委委员、其他人员各占50%分类汇总,按1:3比例确定考察对象。
差额竞岗比较。由组织部部长办公会或部务会全体人员担任考官,对考察入围人选进行面试,借以了解考察入围人选是否具备拟任职位所必须的基本素质,以及素质的高低,依据面试评分结果确定考察对象。施政陈述。由每个岗位的2名差额人选就自己的工作经历、专业特长、任职打算等进行陈述,让干部群众和考察组分析比较,客观评价。考察组全体成员与考察对象进行谈话,详细了解其个性特征、逻辑思维和应变能力等情况。
差额上会决定。根据考察结果,在适岗分析中,由过去的单个评价转为综合比较:看测评结果,比较出考察对象在群众中的基础和公认度;看社会各方面的反映,比较出考察对象的政治素质和品德表现;看工作实绩,比较出考察对象的成绩和工作能力;看基本素质和知识水平,比较出考察对象的发展潜力;看个性特点和综合素质,比较出考察对象适应岗位和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通过综合分析评价,县委组织部按1:2的比例确定提交常委差额表决的人选。召开县委常委会议进行投票表决,决定拟任人选,经公示后办理任职手续。(张金龙 贵用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