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阅读一:《2011年度县(市、区)考绩法》的主要内容
1、 关于考绩对象
11个县(市、区)全部纳入考核,不进行分类,个别指标各地的基础差异性较大,以难度系数来体现。温州瓯江口新区、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温州生态园3个功能区参照县(市、区)考核,单独排名。
2、 关于考核项目设置及赋分办法
县(市、区)工作绩效考核由重点工作、创先争优、互看互学和民意调查等4方面内容组成,总分115分。重点工作考核固定资产投资、城乡统筹发展、房价收入比、六城联创、平安建设、计划生育工作等6项指标,共65分,采取按实绩赋分和按排名赋分两种方式。其中,固定资产投资考核为重中之重,占30分,设定50%投资率为及格线,11个县(市、区)按难度系数分3类进行考核。创先争优由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实绩考核排名、党的建设考核排名、市“四套”班子领导和市直单位对各县(市、区)、功能区工作考核排名等3部分组成,占30分,按实绩和排名赋分。互看互学占10分。民意调查主要测评社会各界对各县(市、区)、功能区各项工作的满意度,占10分。
3、 关于党政领导干部绩效考核
县(市、区)党政领导干部绩效考核设基本分100分,其中本县(市、区)工作绩效考核总分排名40分,市级领导和市直单位评价排名15分,当地党政主要领导评价排名10分,民主测评35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绩效考核中本县(市、区)工作绩效考核排名得分基本分为50分。通过工作绩效考核结果与领导干部绩效考核紧密挂钩,有效改变以往领导干部绩效考核单单凭“民主测评”说了算的问题,真正树立“智勇双全、以勇为重”的导向,通过赛场赛马,凭实绩说话,激发干部干事创业激情。
4、 关于考绩结果的运用
根据考绩得分对各县(市、区)进行排名,评出“考绩先进单位”3个,“考绩良好单位”5个,“考绩合格单位”2个,“考绩基本合格单位”1个;各功能区评出“考绩先进单位”1个,视情评出“考绩良好单位”或“考绩合格单位”或“考绩基本合格单位”1-2个。同时,对重点工作进行排名,并进行通报和奖惩。对“考绩基本合格单位”的主要党政领导进行谈话;连续2年被确定为基本合格的,对其主要党政领导提出组织调整动议。对绩效考核排名后2位的领导干部进行谈话;连续2年的,提出组织调整动议。
详细阅读二:《2011年度市直单位考绩法》的主要内容 1、关于考绩对象市直单位共109家纳入考绩,为增强考核的可比性和科学性,分为5类。除市直机关部门外,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省部属单位同时列入考核。其中,国有企业、大专院校参照市直单位进行考核,并按类单独进行排名。
2、关于考核项目设置及赋分办法
市直单位工作绩效考核由十大项目、“五型”机关创建、进等升位和综合评价等4方面组成,总分110分。十大项目主要考核市直单位项目的实施情况,占60分,由互学互比民主测评和专家组科学评定难度系数,年终由专家组考核评分。“五型”机关创建主要考核责任型、服务型、效率型、学习型、廉洁型机关创建情况,占10分,按排名赋分。进等升位主要考核省对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实绩考核指标在全省的进等升位情况,占10分。综合评价由市四套班子领导评价、市直单位互评、县(市、区)和功能区测评、民意调查等4部分组成,占30分,按排名赋分。为体现考核科学性,真正分出高低,市直单位先分类排名后,再进行总排名。
3、关于领导干部绩效考核
市直单位领导干部绩效考核设基本分为100分,其中工作绩效考核排名得分40分,市级分管领导评价10分,单位主要领导评价10分,民主测评40分。主要领导干部绩效考核中单位工作绩效考核排名得分基本分为50分。
4、关于考绩结果的运用
按照考绩得分进行排名,并以20%的比例确定“考绩先进单位”,确定50%“考绩良好单位”,25%为“考绩合格单位”,5%为“考绩基本合格单位”。对“考绩先进单位”予以表彰和奖励;对“考绩基本合格单位”的主要领导进行谈话;连续2年被确定为基本合格的,对单位主要领导提出组织调整动议。对排名全市后5位的领导干部,进行谈话;连续2年的,提出组织调整动议。为充分调动省部属单位参与地方建设的主动性和创先争优的积极性,对被考核的省部属单位的考核和排名情况,市考绩办将函告被考核单位的上级部门。
深度解读:考绩法六个特点
考绩,是考核与绩效的组合,考核只是个动态的过程,只有加上对象和结果的运用,才成为考绩。与现行各地的考核体系相比,温州市考绩法彰显了六大特点,实现了六个突破:
一是大胆创新、独树一帜,突破了传统的考核模式。考绩法是对传统考核评价体系的一次重大改革与创新,跳出了传统的考核模式,在考核理念、考核内容、考核方法、考核主体上,构筑了两套全新的考绩模式,与以往考核评价体系相比,是一次大胆的改革创新。
二是重点突出、点面结合,突破了“大而全”的内容设置。在考核内容设定上,符合中央要求,结合温州发展实际,注重体现民情民意,突出目标任务导向,明确把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作为主要内容来考核,占最大权重。同时,又把对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实绩考核指标、党的建设、“五型”机关创建等列入考核,做到点面结合,避免出现工作与考评两张皮现象,真正做到什么重要抓什么、抓什么考什么。
三是争创一流、比学赶超,突破了目标定位过低过易的问题。在考核目标要求上,以“全省领先、全国一流”为目标,创新结合“互看互学互比”活动,参照现代管理方法中的绩效沟通模式,督促各地、各单位从高从严确定工作目标。同时,考核内容明确了进等升位的要求,考核结果全部以排名形式体现,既做到横向比较,又做到纵向比较。
四是量化考核、立体评价,突破了以往考评方式单一的做法。在考核赋分上,采取按排名、实绩、测评赋分的办法,如县(市、区)考核大部分采用量化统计数据和硬性指标,市直单位的十大项目由专家组评定和考核,尽可能量化,克服了以往考评凭主观印象、结论模糊、“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等问题;在考核主体和责任上,做到立体、全面,明确各单位和各级领导干部既是“考核者”,又是“被考核者”,确保“千斤重担人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解决了以住考评讲情面、“你好我好大家好”的问题。
五是三位一体、精简高效,突破了考核主体“多而散”的局面。将工作绩效考核、领导班子考核和领导干部考核三个考核融为一体,组建专职考绩团队,引进信息化技术辅助,实行一套制度、一套人马、一次安排、分别评价,考绩结果综合运用,有效改变了以往考核力量比较分散,各类考核“单兵作战”、重复考核的现象,增加了考绩工作的科学性和专业性。
六是严肃奖惩、考用合一,突破了就考核抓考核的现状。新出台的考绩办法,将在奖惩上动真格。在考绩结果运用上,实现了两个结合,即单位工作绩效考核与领导干部绩效考核相结合,考绩结果与干部选用相结合。
考绩结果与干部选用结合方面,明确把单位考绩结果、个人考绩结果应用到干部选拔任用上,真正树立以实绩评价、使用干部的导向。市委组织部正在研究制定“智勇双全”干部选拔任用办法,其中有一项新举措就是“赛场选才”,将明确规定,根据年度考绩结果,每年从县(市、区)(包括三个功能区)和市直部门两个主赛场中考绩优秀的副县级领导干部,根据干部选拔任用有关规定,选拔一定数量的正县级领导干部。
延伸阅读:考绩法出台的背景及意义
去年下半年,市委高度重视,将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改革列为近期我市“十大深化体制改革项目”之一,成立了由市委主要领导担任主任的考绩委员会,并专门组织人员,研究制定了考绩法,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一)实现“加快转型发展、再创温州辉煌”的宏伟目标需要一个科学管用的考绩法。温州“十二五”规划和2011年的发展蓝图已经绘就,目标任务清晰,思路举措明确,确保宏伟目标又好又快实现,必须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狠抓落实。因此,如何围绕“全省领先、全国一流”要求,进一步提高机关效能,使市委、市政府既定的目标任务高要求、高标准地件件落地,做到“千斤重担人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客观上需要建立一套符合科学发展、符合温州实际的考绩体系,旗帜鲜明地提出“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在哪里、考绩就跟进到哪里”,用考绩明确重点,用考绩提高效能,用考绩引导落实,用考绩引领发展。
(二)提振温州广大干部群众发展信心和创业激情需要一个科学管用的考绩法。“人心齐、泰山移”。市委十届十次全会指出,必须把干部担大任干大事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保证。温州要实现转型发展,需要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各级领导干部更要示范表率,冲锋在前。党委的要求、群众的期盼已经把全市广大干部推向了发展的风口浪尖,等不起,也慢不得。新的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引导各级领导班子树立进等升位的创先意识,如何最大限度激发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创业、引领发展的工作热情,抢抓机遇、高点定位、放胆作为,迫切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管用的考绩体系,充分发挥其主抓手、“风向标”和“指挥棒”的作用,这种作用是其它任何一种途径无法实现的。
(三)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培养选拔使用“智勇双全”干部,需要为领导干部提供尽显才能的“赛场式”平台。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凭实绩选拔任用干部是关键;准确地评价干部的实绩,科学管用的考绩办法是根本。把考绩结果有效运用到干部选拔任用中,是考绩工作的生命线。市委提出培养选拔使用“智勇双全”干部,需要建立一个科学管用的考绩办法,为领导干部提供一个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赛场式”竞争平台,用好的机制保护干部、关爱干部、激励干部。从现实情况看,这个“赛场式”平台的建设还有待加强,尤其是在科学评判干部、准确评价实绩方面,存在急需完善的地方。首先是考核重点不突出、面面俱到、针对性不强,赛得没质量;其次是考核办法不尽科学合理,难以分出胜负,赛得不公平;尤其是结果和运用脱节,没有直接与干部实绩挂钩,难以体现凭实绩用人的导向,赛得没效果。
浙江省公开选拔领导干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