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扩大选人视野,拓宽识人渠道,北京市从1995年起开始开展全市性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截至2008年,累计开展9次共选拔了164名局级领导干部和市属国企事业单位领导人员(以下统称公选干部)。本课题组采取文献法、深度访谈、主题座谈会、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公选干部成长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其中,文献分析了164名公选干部的基本情况;深度访谈了8名领导干部;与20余名公选干部、公选单位主要领导进行座谈,并对99名公选干部、592名公选干部所在单位领导班子成员、472名公选干部直接下属、82个公选干部所在单位组织人事部门进行了有效的问卷调查。
公选干部成长状况
(一)公选干部基本情况。
164名公选干部的基本情况大致如下:任职时平均年龄为40.3岁,以40~45岁的公选干部为最多,占53.7%,年龄最大的49岁,最小的31岁。其中男性137人,占83.5%。具有研究生学历的116人,占总数的70.7%,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60人。拥有高级职称的118人,高级技术人员16人。
被调查的99名公选干部,从工作单位性质看,来自机关事业单位的71人,占71.7%,来自国资委系统的28人,占28.3%;从干部来源看,来自本单位的26人,来自市属其他单位的31人,来自在京中央单位的38人,来自外地的4人,总体分布较为平均。
(二)公选干部任职经历状况。
多岗位、跨部门锻炼特别是基层锻炼是干部成长的必经之路。从公选干部的任职经历来看,每个干部平均在3.8个单位工作过,经历过的工作岗位数为6.2个。公选干部也具有较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调查显示,公选干部在基层(基层指乡镇街道、村、社区,企事业单位,部队团以下单位)的工作时间平均为13.0年。
按照领导干部成长规律,干部成长的过程一般存在一个或多个“关键点”,或者可以称为“转折点”,干部经历这个“关键点”后,就会进入了干部成长的“跨越期”或“爆发期”。从整个成长过程看,公选干部普遍认为“公开选拔”和“上大学”是自己的关键点。其中认为“公开选拔”是关键点的比例占到92.9%,“上大学”占到71.7%。
干部成长是一个内因与外因综合作用的过程,在个人的能动性起决定作用的前提下,也需要党组织的精心培养。公选干部认为“组织培养”是公选干部成长的最重要因素,选择此因素的达到69.7%。数据显示,问卷调查的99人中,有49人是组织部门的后备干部,占49.5%。由此可以看出,后备干部是参与公选的主要力量,公选也成了后备干部走上领导岗位的重要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