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江海区副区长王长青对江门的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感慨颇多,面对记者“对什么印象最深刻”的提问,这位在全国有过几次公选经历,最终在江门“金榜题名”的河南汉子脱口说出:“诚意。”“不管是职位设置还是考录方式,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诚意。”
感受到这种诚意的不止王长青一人。2007年以来,江门市坚持每年开展一次市、县联合公选,4年来共拿出127个岗位开展竞争性选拔。刚刚过去的2010年,在新提拔处级委任制党政领导干部中,通过竞争性选拔方式产生的更是超过20%。
江门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了竞争性选拔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走出一条竞争性选拔干部的“江门路径”。
给竞争者以公平
王长青曾任河南省某镇镇长,为了“到发达地区长长见识、在新的平台上做些事情”,他一直关注着各地有关竞争性选拔干部的信息。
2008年,媒体上公布江门市拿出7个县级副市(区)长职位进行公选的消息引起了他的注意。同样被这个“含金量十足”的“大手笔”吸引的,还有江门市蓬江区副区长邵建。和王长青不同,当时在安徽省水利厅工作多年的他更渴望“到基层去、到综合性岗位去谋求更大的锻炼”。
竞争异常激烈,包括他们在内,有超过300人报名“争夺”仅有的7个位置。而所有的竞选者最关心的话题,就是能否做到公平。
王长青对此尤为关注。因为在此前他参加的某个东南沿海发达城市的公选中,虽然笔试的前三名包括他都是外地人,但面试之后,前三名却全都变成了本地人。
然而这一幕在江门没有重演。经过笔试和英语口试考试之后,王长青发现,入围的40个人只有3个是本地人,而经过专题发言和结构化面试之后,最终入选的7个人竟然没有一个本地人。“我之前一次也没有到过江门,在江门一个人也不认识,竟然也顺利当选了。”邵建也深有同感。
包括面试成绩当场宣布,严格按照成绩高低确定考察对象,实行1:1递补考察等细节,这些都让他们感受到了考试的公正性。“评委和考察组的自由裁量权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王长青说。
从这一次选拔中,不难看出江门对人才的渴望和对选拔工作严肃、公正的态度,这和江门市委的高度重视密不可分。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开始之初,全国尚没有成熟的经验可借鉴,阻力比较大。但江门早在2008年就明确提出,到2011年拿出100个处、科级干部职位进行联合公选,其魄力和决心可见一斑。
“一个地方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能否顺利开展、打开局面,首先要看当地党委是否重视。如果没有这样的环境,党委不重视,不愿意拿出职位来搞竞争性选拔,那么一切都无从谈起。”江门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邹家军向《南方》杂志记者表示。
探索“人岗相适”
然而,仅有开展竞争选拔的意愿,也能拿出具有吸引力的职位还不是全部。如何真正选到优秀而合适的人才,才是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的关键。
“首要前提就是科学设置资格条件,每次竞争性选拔干部之前,江门市委组织部门都反复与用人单位沟通协商,严格把好资格条件的设置关,做到宽严适度。”江门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黄日光介绍说。
如果说科学设置资格条件是江门一直坚持的,而从不断改进的考试方式上,就能看出江门对“人岗相适”的孜孜以求。
从最早的笔试科目仅为领导工作案例,到现在的综合素质、领导工作案例和外语全面考察,设置专属题库,更加突出考察候选人的综合素质。
从最早单一的结构化面试,到如今专题发言、无领导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真实反映候选人的综合协调和应变能力。
从以往的由省里专家出题到现在本地专家命题、设置专属题库,更加贴近江门的市情民意。
从以往的专家、领导构成的评委到现在由专家、领导干部、两代表一委员构成的“大评委”制,使其评议更加客观公正。
而这种变化也得到了候选者的肯定。“情景模拟的题目是处理一次群众集体上访事件。这是在实际工作中很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对我们是一个最直接的考验。”王长青说。
此外,江门还实践了多种的选拔方式。除了联合公选外,还包括公开遴选、“两推荐一述评”和公开推荐等,都是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当地人才需求,选择不同的选拔方式。
重“选”也重“用”
有些地方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只重“选”,不重“用”,而江门对竞争性选拔干部的后续管理工作非常重视,将其视为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的重要一环。
任前谈话、集中培训等教育方式都是新晋干部的“必修课”,而早压担子,则帮助他们尽快进入新角色。“没想到赶来报到,区班子就开会讨论分工的事情,担子一下就压在肩上了。” 王长青负责外贸、社保等工作,邵建则因为其水利厅工作背景而担当了农业、水利的重任。
更让他们感到暖心的是,每次市领导和组织部的同志见到他们,都会给他们鼓劲打气,关切地询问他们的工作生活情况。而当他们有什么不懂的向新同事请教时,大家也给予无私的帮助,“真正能感觉到侨乡的兼容并蓄”。
但管理也未见得都是“温情一面”。根据相关规定,试用期满考察时,民主测评“基本称职”和“不称职”票超过三分之一的,延长半年试用期,并进行诫勉谈话。
“虽然之前也在档案局负责过一段时间工作,但当选档案局局长之后,我还是感觉到压力。因为这是我主动报名参加的,我就一定要把事情做好。”李文照在2010年通过“两推一评”,成功当选“一把手”。
而对于那些综合成绩进入前3名但未被任用的优秀年轻干部,组织部也将其纳入后备干部库,实现干部选拔与干部储备的有机结合。“以后选用提拔的时候,参加过公选名列三甲就是一个很有分量的条件。”黄日光说。
上升到制度化层面
通过近年来对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的广泛发动和深入宣传,以及历次选拔工作的顺利完成,通过“赛马”的方式选拔干部的氛围在江门侨乡逐渐形成。
“我们单位有一个副主任的空缺,本来想从本单位产生干部,后来经过考虑,还是决定拿出职位参加公选。”江门市国资委主任唐宇霖说道。而这个决定,让“体制外”的国企干部王建新成为“幸运儿”。“我将用我的企业工作经历,给国资委这个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带来更多来自基层的声音。”
从2007年第一次联合公选的301人报名,到2008年的600多人、2010年的758人报名,干部群众对江门竞争性选拔有了真切的认识,参与度越来越高。
江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副局长林愿才曾是市委宣传部的干部,他是在第二次参加公选时成功当选的。“我之所以在失败一次之后还来参加,是我对江门竞争性选拔工作的信任。而大家通过我的经历,也应该打消疑虑,受到鼓舞。”林愿才说。
2009年国家统计局调查队在对江门市1400多名干部群众的随机调查中,71.93%的人对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表示认同,被干部群众列为“最受欢迎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举措”。
2010年11月,作为江门推动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的制度化的标志,《江门市开展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的指导意见》出台,就开展竞争性选拔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竞争方式和工作要求做出了具体的规定,这在省内乃至全国都是创新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