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公选、公推竞职,成为合肥的热词。昨天,国家公务员局副局长陈刚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公推竞职的尝试不仅对于合肥是个创举,对于全国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公选成为选人新途径
陈刚介绍,目前,合肥、江西、四川、江苏南京等地,“公选”干部正在由点及面逐步延伸;公选形式越来越多,公招职位越来越高,参与人数越来越广,公选干部正在成为一种选人用人的新途径、新趋势。
“公选打破了地域、行业、部门的界限,同场竞争,有利于组织部门根据需要在更大的范围内好中选优、优中选强,突破了传统选用办法的局限性,也促进了干部合理流动,实现人才合理配置。”陈刚说。
但任何新的制度探索都不可能一起步就尽善尽美。从各地的探索实践和群众的反应看,进一步公开透明、发扬民主,确保“公选”姓“公”;进一步从系统设计和执行层面进行磨合,剔除“潜藏在细节中的魔鬼”;进一步处理好应试水平与实际能力、选以致用……所有这些环节的不断完善,都决定着“公选”的实际效果和它的公平、公正与公信力。
拿出要害岗位公选
市委办公厅主任、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这些非常关键性的岗位,合肥市公开让大家竞岗。对此,陈刚表示,“少数人选人,在少数人中选人”,这是传统的干部选拔方式,其最大弊端在于,难以保证公平与公正,容易孳生跑官要官等腐败行为。同时,由于选拔范围有限,许多更优秀的人只能在“场外”观望,无法进入选拔者视野。
“现在不少地方干部公选,都拿出关键岗位,拿出"要害"岗位,增强公选吸引力。打破了以往公开选拔中岗位数量少、限制条件多特别是缺少重要部门关键岗位等局限。”陈刚再一次提到合肥。
外聘专家体现公平
在合肥的公推竞职中,专家评委和竞职者的“麻辣问答”给观众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此次公推竞职,合肥市全部从外省请来了专家评委。
陈刚告诉记者,“以前在干部考试中,最常用的是结构化面试,经常参加考试的干部很容易做针对性的准备。”
从外省聘请评委、采取非结构化面试等措施,更好地体现了公平原则。“现在,干部公选总的趋势是更具针对性、更具识别力、更趋科学,能够更好地把具有不同能力、特点的优秀人才遴选出来。”陈刚表示。(记者付艳、郑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