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在新余市迅速崛起,使这座传统的“钢城”成功加冕“国家新能源科技城”。
究其快速发展的原因,归根结底,是人才。2010年,新余市被列入“全省人才发展与管理改革试验区”。
目前,新余市人才资源总量达20.2万人,人才密度达21%,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为31%,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比例为20.8%,人力资本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13.3%,人才贡献率达29.5%。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促进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近10年,全市GDP年均增幅15.9%,财政收入每三年翻一番。
机制创新激发人才活力在近年的打造人才高地实践中,新余市的人才工作逐渐提升到破解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制度障碍层面。通过改革干部人事制度,2010年采取“民主推荐、理论考试、差额考察、常委票决”的形式,面向全市公开选拔了80名正县级后备干部和300名副县级后备干部;拿出20个县级岗位在全市县级后备干部中进行公推公选;拿出21个县科级领导岗位面向全国公开选拔;率先在江西省实行从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中直接选拔乡镇党政副职。
2008年以来,新余市在事业单位全面推行凡进必考制度,对改善事业单位人员结构、引进人才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2009年新余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拿出15个专业岗位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一次性招录了10名博士、5名硕士,其中海外留学生3人。市环保局拿出25个事业编制岗位面向全国公开招聘,一次性招录了20名硕士、5名博士。
“四个结合”打造人才洼地坚持“四个结合”,借助外力,新余累积了一份厚实的人才家底。2008年以来,新余引进各类人才3.69万人,其中博士123人,硕士386人。与此同时,通过聘请政府顾问、科技咨询等方式,一大批高层次人才成为新余的“智囊团”成员。
注重引资与引智相结合。出台了《关于在招商引资中大力推进招才引智工作的意见》,先后与上海交大、中南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签订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构建人才合作机制。引进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张征宇博士,创办了吉阳新能源公司;引进中央“千人计划”入选者杨旸博士,创办了江西开昂科技有限公司和江西开昂新能源研究所,吸引了30多位海内外高级工程师和专家。
注重产业引进与平台引进相结合。大力实施科技创新“543211”工程,推动科技人才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形成了“引进一个人才、办起一个企业、兴起一个产业、聚集一批人才”的链式效应。通过引进彭小峰先生创办了江西赛维LDK公司,集聚了全球300多名高层次的光伏产业人才,成为世界最大的太阳能多晶硅片生产企业,吸引了20多家下游企业落户新余,形成了光伏产业集群。同时,通过申报建立了新钢、赛维两个博士后工作站和国家光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多个国家级研发平台,吸引了37名博士、76名硕士从事科研工作。
注重引进与培养相结合。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培训培养人才。将机关中层以上干部、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大中型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三年内全部送到国内外著名院校轮训一遍。并每年选派100名县级干部和100名后备干部脱产抓项目、抓招商,在经济工作一线培养锻炼人才。同时,发展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目前新余拥有各类职业教育院校31所、在校生10万人,每年培养高技能人才2.6万人,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对接。占地1万亩的江西省职业教育园区正抓紧建设,通过整合资源,力争到2015年,在校学生超20万人。
此外,新余还通过刚性引进与柔性引进相结合,引进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
优化环境引得凤凰来栖2010年7月,新余市投资1.5亿元,首批规划50亩的高层次人才公寓正式开工建设,建成后将免费提供给高层次人才居住。这是新余“筑巢引凤”又一重大举措。
在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上,新余市舍得花钱舍得投入。市财政从2004年起就设立了人才发展专项资金,规模也由当初的每年100万元到现在的300万元。新余市近年来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新余市进一步加强高层次人才工作的若干规定》及其实施细则、《新余市高层次人才优待办法》等10多个文件,进一步确立了人才优先发展战略,鼓励创新型科技人才向战略性新型产业集聚。对来新余创办领办高科技企业的,给予100-300万元创业启动资金、300万元以上融资担保、100平方米以上生产厂房和100平方米以上住房公寓。
新余市对人才的珍惜和厚爱随处可见。为鼓励创新型科技人才向战略性新型产业集聚,新余市打破常规,积极创新,为高层次人才职称评聘提供绿色通道,解决职称评聘难题。在市机构编制部门建立引进高层次人才专项编制库,专门用于解决机关事业单位引进高层人才过程中的编制短缺问题,建立了高层次人才储备、派遣机制。同时,在学习培训、人事代理、子女入学、家属就业、医疗保健等方面,为高层次人才开辟“绿色通道”。江西省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考试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