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西、湖北等地相继开始面向优秀村干部公开选拔公务员,到乡镇党政部门任职,这是新时期深化用人体制改革的又一次“试水”。笔者以为,面向村干部公开选拔公务员,标志着“官本位”的老观念被抛弃,压在村干部头顶上的“天花板”被打破,变过去的“推着干、哄着干”为现在的“想着干、比着干”,从几个方面调动了村干部办实事创佳绩的积极性。
一是政治上有了奔头。以往,村干部作为国家机关的“末梢”,面临“似官还民”的尴尬境地,阻碍他们追求更高政治待遇的最大绊脚石就是身份问题,工作干得再好,最多是个村支书,再往上就是厚厚的“天花板”。如今,从村干部中选拔公务员,他们有了跳出“农门”、踏进“官门”的机会,一旦完成身份的转变,更高的政治诉求也就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目标。另外,这条政治待遇提升通道的开辟,也增加了村干部岗位对村里优秀青年、有志之士的吸引力,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目前村干部队伍的老化问题。
二是工作上有了干头。村里工作虽然头绪多、任务重、难度大,却也由此培养了一批熟悉农村、贴近农民、擅长“三农”工作的优秀村干部,但由于升迁渠道的闭塞,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受到打击,部分村干部甚至产生消极心理,失去了工作的目标和方向,有的还走入了歧途。面向村干部选拔公务员使广大村干部有了新目标,一方面要想从村干部变成“国家干部”,就必须扎扎实实地工作,为民办实事,有较好的工作业绩和群众基础,否则不会得到推荐,另一方面选拔过程中的笔试、面试等考核程序也促使“村官”努力学习政治、文化、科技知识,弥补理论水平、文化素质方面的不足。
三是生活上有了盼头。村干部名为“干部”、却不领“官饷”,处理完村里的各项工作后,还要回到自己的田间地头辛勤劳作,双重身份让他们既心累又身累,也容易影响工作,虽然国家先后出台了村干部补贴、养老保险等保障措施来改善村干部生活,但目前受众较少、金额较小,推广尚需时日。村干部通过公开选拔进入公务员序列,便有了稳定的薪水,养老、医疗等保障措施也相对完善,生活有了保障,他们便可以把精力集中到工作中,更好地带领村民发展致富。
从村干部中选拔公务员如同架起了一道桥梁架在了村干部和公务员之间,一方面调动了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使他们政治有奔头、工作有干头、生活有盼头,另一方面把这些熟悉农村情况、擅长农村工作的优秀人才补充到公务员队伍中,对改善乡镇公务员队伍结构也会产生积极作用。虽然目前这座桥梁规模还比较小,结构也不尽合理,还需要结合村干部群体的特点进一步完善,但传达出的信号无疑是积极的,相信随着试点工作的进一步推广和完善,会有更多熟悉农村、贴近农民的优秀人才加入到乡镇公务员和村干部的队伍中来,为农村的发展建言献策,为农民的幸福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