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6日,省委常委会议对公推公选的27个职位建议人选进行研究和差额票决。目前,票决结果正在省主要新闻媒体上公示。27名人选平均年龄42.1岁,其中女干部2人,党外干部1人,博士研究生学历10人,硕士研究生学历12人。这标志着2010年10月下旬启动的、历时3个多月的公推公选副厅级领导干部工作基本结束。这是自1995年以来,省委直接组织的第16次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
16年,16批,公选了178名厅级干部。省委直接组织开展的公开选拔,是全国公选厅干批次最多、持续性最强的。公开选拔以竞争择优的选拔方式、广泛有序的群众参与、严密科学的程序措施保障了选人用人公信度,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普遍支持和拥护,促进了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增强了领导班子的整体功能,为推进我省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
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立足服务科学发展谋划公选
我省历次公选都注重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这次公选,省委坚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从服务科学发展的高度精心谋划。省委对这次公选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扩大公选职位的范围,将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等重要职位纳入公选范围,而且首次将符合报考条件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管理人员列入报考范围。同时,还将报考年龄作了适当放宽,一般在50周岁以下,使得更多的干部能够参与竞争。
省委在对选拔职位所在单位的职能职责、班子现状,以及选拔职位的工作职责、任职资格、工作任务等进行全面分析后,根据职位需要和特点,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了资格条件,对报考人员提出了履行职责所需能力素质和个性特征的要求,着力提高报考干部和岗位的切合度。在自愿报名和组织推荐的基础上,经民主推荐和资格审查,1354人通过参加笔试的资格审查,27个职位报考人数全部达到开考要求,其中有多个职位的报考人数超过百人。报考人员的平均年龄不到46岁,其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609人,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373人,考生涵盖机关公务员、国有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管理人员以及海外留学回国人员等多个层面,为实现多中选好、好中选优奠定了基础。
干部群众参与把关,扩大选人用人民主
这次公推公选的主要环节都有“两代表一委员”的参加,坚持用“群众公认”来把好“入口关”。 “首先在公开推荐环节中,以干部群众对报名人员的认可度确定参加笔试的资格,群众认可度低的不能参加笔试。 ” 省公选办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次公推公选,全省共有10821人参加了公开推荐会议,其中参加推荐会的“两代表一委员”共有1116人。
在面试环节,每个面试小组都有省级以上的基层“两代表一委员”作为评委和旁听人员,13个评委组169名面试评委中有“两代表一委员”52人,65名旁听人员中有“两代表一委员”39人。每个考场内安排“旁听席”,旁听人员可以向考生发问,参与互动。来自宿州夹沟镇夏刘寨村党委书记王化东就是其中一位,他说:“让我们基层的干部群众有机会参加厅级干部面试的全过程,这充分体现了干部选拔的透明性,扩大了选人用人的民主。 ”
在考察环节,82名考察对象所在单位共有8205人参加了民主测评和评议,3337人次参与个别谈话,有关职位还按照综合考核评价办法要求,听取了考察人选所在地区或单位的部分“两代表一委员”的意见。参与投票的“两代表一委员”认为,公推公选领导干部工作进一步拓宽了民意表达的渠道,推动了干部队伍建设民主化进程,落实了干部群众在选人用人上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突出“干什么考什么”,提高公选考试科学性
考试不仅直接关系公选的公正性和准确性,而且对干部的日常工作和学习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据了解,这次公选共有24套笔试试卷和23套面试试卷,命题工作量大、要求高。省公选领导小组坚持三次审核把关,保证试卷质量。
省公选办人员到有关全国领导干部考试题库的分题库,对组建的试卷初稿进行审改。同时抽调26名专家,集中封闭审改。省公选领导小组负责同志召集专家进行审定。试卷命制按照“干什么考什么”的原则,结合安徽实际,突出了岗位特点,力求让干得好的人能够考得好。 “与以往相比,笔试试题加大了主观题的比重,更加侧重测试考生运用有关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领导工作中实际问题能力的测试;面试试题突出对面试者在领导能力素质与选拔职位适应程度方面的检测和评价。 ”省公选办负责人介绍说,此举既为提高竞争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提供了平台,又为应试者展示才华、体现水平、发挥潜能提供了广阔空间。
“试题主要考察应试者的认知能力、推理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干什么考什么’、‘用什么选什么’的原则。 ”考生赵丹深有体会地说。例如,笔试题目“结合安徽省情和所报岗位的工作特点,对进一步提高群众工作水平提出对策建议”,面试题目“谈谈如何做好网络问政工作? ”等,都紧密结合工作实际,突出对干部能力的测试。
运用综合考核办法,客观公正考察人选
省委要求,公选考察要按照促进科学发展的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的原则,全面了解干部的德、能、勤、绩、廉。
根据各职位面试、笔试成绩各占50%计算的考生总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按1︰3的比例,确定了本次公选的82名考察对象(其中并列1人)。省委从省纪委、省委组织部和省委教育工委抽调了49名同志,组成7个考察组,按照发布考察预告、征求意见、民主测评、民意调查、个别谈话、实地考察、查阅资料、专项调查、与考察对象集体面谈、综合分析等方法步骤,对考察对象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
在考察过程中,各考察组严格程序,规范操作,充分发扬民主,以便准确地把握考察对象的有关情况,力求做到客观、全面、公正地反映考察对象的真实面貌。考察期间,各考察组多次对有关情况进行研究,并对考察中反映的情况进行认真了解和核实。各考察组根据选拔职位的要求和每个人选的政治品质、工作实绩、现实表现、群众公认和廉洁自律情况,对每个职位提出了2名建议人选供省委常委会差额票决。
差额票决人选,切实做到好中选优
省委积极推行差额选拔干部制度,促进好中选优。在这次公选中,省委坚持差额票决任用,在差额考察的基础上,每个职位提出2名建议人选,提请省委常委会研究。省委常委会成员听取了票决人选情况介绍,并对人选的德才素质、实践经验、实际能力等进行综合分析和全面衡量,以无记名投票的形式对拟任和推荐人选进行了差额票决。会后,省委组织部及时将票决结果在省主要媒体上进行了公示,接受社会的监督,同时还将实行一年的试用期。这已经是省委常委会第三次对公开选拔人选实行差额票决。
据了解,目前,我省历年公选的厅级干部已有2人走上副省级领导岗位,22人提拔为正厅级职务。另外,每个省辖市都有公选的厅级领导干部,大多数的省直单位都曾拿出厅级职位进行公选,一些单位如省委组织部、省财政厅、省经信委等都曾多次拿出厅级职位公选。广大干部群众纷纷表示,竞争性选拔特别是公开选拔工作的大力推进和生动实践,使我省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营造了风清气正、团结和谐的社会氛围,激励着广大干部加强学习、努力工作,积极投身兴皖富民的伟大事业。(黄永礼)安徽省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考试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