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秦皇岛在国内率先全程量化打分选拔县级干部
日前,河北省秦皇岛市委常委会议研究确定了该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局长等12个县处级领导干部职位的人选。这标志着秦皇岛市在全国率先对竞争人员从笔试到面考、考察进行全程量化打分,最终择优录用的全市竞争性选拔县级领导干部工作圆满完成。
秦皇岛市于2010年11月16日正式启动的全市竞争性选拔县级领导干部工作,共有214人报名,202人参加笔试,59人进入面试,37人列入考察范围。秦皇岛市历时两个多月的选拔工作,在人大、政协、纪委和公证人员的全程监督下,充分体现了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在社会上引起了良好反响,收到了“四个一“的喜人成效,即,选任了一批领导干部;发现了一批优秀人才;树立了一个良好导向;积累了一套成功经验。
为尽量杜绝人为因素,避免高分低能,客观、真实、准确地评价人选,最大程度实现人岗相宜,秦皇岛市委组织部一改以往做法,减少了笔试成绩的权重,加大了面试和考察成绩的权重,使评价标准更加向工作能力和实绩倾斜。同时大胆改革面试评委构成,组成了由外埠评委、市级领导和市直有关部门等三个层面的评委组,由外埠评委人主考官,用结构化评分的方法进行评价打分,再分层面加权综合计分,有效弥补了外地评委只了解考场表现而不了解日常德才表现的弊端,使选拔结果更加客观、真实、准确。在考察方面,创造性地实行了差额量化考核,将考察对象的民意情况、工作经历、工作实绩、获得奖励等情况全部进行分解量化,从5大方面确定了12小项的计分标准。秦皇岛市在全市竞争性选拔县级领导干部工作中,从笔试到面考,再到考察,全程进行量化打分,这在全国尚属首次,属于特色鲜明的创新范畴。
在遴选方式上,这个市实行了“531”三次遴选法,即笔试后每个职位按得分由高到低确定5名人选进入面试,面试后根据笔试面试总成绩由高到低确定3名人选进行差额考察,再按照“综合成绩=笔试成绩×30%+面试成绩×35%+考察成绩×35%”的方法确定1名拟任用人选,提出任免方案,报市委常委会进行研究。
在整个竞争性选拔的12个环节中,秦皇岛市委组织部门做到了严格保密。注重把好试题联系、阅卷评分、评委聘请和面试人员抽签四关,确保不跑风漏气。特别是在邀请本市评委过程中,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通知有关市领导和综合部门主要领导参会,在会上宣布市委决定后,立即实施封闭管理,切断一切对外通讯联系,并安排了现役武警24小时值班。同时做到了严格监督。构建考前、考中、考后监督三位一体的监督网络,考前在新闻媒体发布公告,公开选拔职位条件、程序安排等,并公布了举报电话;考中除请市纪委、市公证处派人全程监督外,还邀请市人大、市政协有关人员担任监督员,请新闻媒体进行舆论监督;对面试全过程进行摄像,详细记录所有环节,确保各种考务资料的完整。
在竞争性选拔中,一批具有真才实学、能力突出、经验丰富、实绩显著的优秀干部脱颖而出。选拔出的12名县级领导干部综合素质高,普遍具有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好的心理素质、丰富的实践经验、突出的工作业绩和良好的群众基础。平均年龄为36岁,40岁以下6名,占50%,年龄最小的34岁。他们都是各单位的业务骨干,工作表现都很突出,其中有8人因工作实绩突出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2人全部具有县级以下党政机关或企事业单位的工作经历,熟悉基层情况,善于应对和处理各种复杂事务。
与此同时,通过这次竞争性选拔,一大批基本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群众认可的优秀干部进入组织视野。进入考察范围但这次没有被任用的25名人选,按相应级别的后备干部掌握,纳入后备干部库统一管理,优先合理使用。
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秦皇岛市的此次竞争性选拔工作组织周密、程序严格、运作规范,选拔出的干部综合素质高、工作实绩突出、群众认可,实现了“三满意”,即市委、市政府满意、用人单位满意、干部群众满意。
编辑:刘巍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