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才 培养 跨越 创新
银川实施人才强市 突破发展瓶颈
现阶段,银川市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和投资拉动。随着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银川市人才缺乏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人才问题若得不到有效解决,将影响银川市今后10年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银川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才办主任何伟纯说,“牢牢把握住发展机遇,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是银川市‘十二五’期间最为紧迫的任务。”
人才缺乏,已成银川发展瓶颈
“目前,我市高层次人才紧缺,对重点产业的支撑作用明显不够。”何伟纯介绍,在银川市“十二五”确定的重点产业中,除煤化工、装备制造及再制造、羊绒、发酵及生物制药等优势特色产业集聚了一批人才外,葡萄酒酿造、家具装饰、信息、新能源装备制造、新材料、现代物流、阿语服务外包及有机大米、瓜果制种等产业人才十分稀缺。
另外一方面,企业的人才培养和科研投入严重不足。2009年,全市有科研机构的企业仅有59家,不到工业企业总数的1%,企业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只有0.59%,低于全国0.70%的平均水平;足额提取和使用职工教育经费的企业不足1%,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没有系统的职工培训计划。
而且,目前银川市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消除,人才评价机制还不健全,上下联动的培养机制还没有形成,知识、技术和科技成果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机制没有建立起来,人才的自身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筑巢引凤,“引才和培养”两项工程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人才是关键。作为西部地区,解决人才问题,一靠培养,二靠引进。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我们主要靠引进,大量的基础性、实用性人才需要自己培养。”何伟纯说。
近几年,银川市在引进高层次人才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确立了每年外出招聘高学历人才制度,两年共招聘高学历人才310名。另外,企事业单位通过兼职兼薪、短期聘用、技术指导、合作攻关等多种形式,柔性引进各类人才2000余名。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抓好引才和人才培养两项工程。”何伟纯介绍,在金凤区南部、西夏区北部规划建设科技园、科技创业孵化基地,制定优惠政策,吸引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人才来银川建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或开展创新创业。在抓好党政人才素质提升培训、企业管理人才MBA核心课程培训、新型农民培训、企业科技人才知识更新培训、企业工程硕士培养的基础上,结合“十二五”规划全市重点发展产业,把重点产业科技人才和金融、现代物流、阿语服务外包、会展策划、医疗卫生等领域稀缺人才作为主要培养对象,提高重点发展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多重鼓励,企业成为人才培养主体
国以才兴,人以才治,得人才者得天下。“‘十二五’期间,银川市更注重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何伟纯介绍,在民营企业中,鼓励建立科技成果收益分配机制,提高科技人才的收入;鼓励加大科研投入,开展科技创新,对取得的科技成果给予奖励;鼓励与职业技术院校联合办学,定向培养技能人才,对开展联合办学的企业优先享受有关优惠政策;鼓励利用国家高考定向招生政策,从应届高考学生中,或从高校大二、大三学生中,采取“双向”选择的办法,“订单式”培养储备一批急需专业人才;鼓励吸纳高校毕业生实习锻炼,由财政和企业共同承担实习生的生活补贴;同时,设立“民营企业重视人才奖”,对重视人才的企业进行表彰和奖励。
分类培训,提升现有人才素质
人才聚则事业兴。何伟纯介绍,对现有人才,下一步将分类培训,根据各类人才的不同特点,制定党政人才、企业管理人才、企业科技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农村实用人才、高技能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培训计划,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加强教育、卫生、农业科技、文化新闻等领域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打造重点学科,培养和引进一批学术和学科带头人。继续加大选派基层骨干人才深造研修力度,完善鼓励人才向基层流动的政策,加强基层人才培养,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积极性。
创新机制,营造才尽其用环境
明朝王廷相在《骄志篇》中有云:“兰蕙不采,无异蓬蒿;干将不试,世比铅刀。”这句话深刻反映出人才应用的重要性。何伟纯说:“无论哪类人才,都有其才能发挥的最佳期和峰值年龄,识人用人,必须创新机制,抢抓时机,用其所愿,用在当时。”
“十二五”期间,银川市将通过创新人才评价选用机制,改进和完善人才考核评价方式方法,建立以岗位要求为基础,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事业单位人员考核评价制度;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建立健全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人才价值、有利于激发人才活力、鼓励人才创新创业的分配激励机制;创新人才住房机制,以建设人才公寓的方式,解决柔性引进的专家和科技人才的住房问题,以提供公共租赁房的方式,解决来银创业人才的居住问题,以提供共有产权房的方式,解决全职引进人才的安家问题;创新人才服务机制,建立人才需求分析预测制度,建立企业技术难题和攻关项目信息库,培训师资信息库,为企业提供多形式服务,“用事业来凝聚人才,用感情关心人才,用适当的待遇来留住人才。”何伟纯说。
本报记者 党艳红
宁夏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考试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