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扎实推进干部队伍建设,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
永葆先进党旗红
2月10日,省委创先争优办部署开展新一年度的承诺活动。去年以来,我省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围绕群众所急、所盼之事,全省14.1万个基层党组织公开承诺事项126万多件,255万党员公开承诺事项630万多件,为群众办好事、解难事,让群众得到实惠,推动各项工作落实,充分彰显党员先进性。“十一五”以来,我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为推进科学发展、加速安徽崛起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
推进组织创新 筑牢执政根基
合肥市庐阳区辖区内高档楼宇较多,去年7月1日,在合肥庐阳区亳州路街道辖区财富广场,挂牌成立我省首家楼宇党委。党组织成立以来,通过设置党建宣传栏、开设“网上党校”等方式,搭建党组织服务党员、党员作用发挥的平台,促进了“两新”组织健康发展。 “求木之茂者,必固其根本”,近年来,我省党的建设与时俱进,适应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及时调整和改进设置,保持和激发基层党组织的生机和活力。
农村依托建制村设置党总支或党委,依托产业链设置专业党支部,在外出务工党员集中的地方建立党组织等形式,扩大基层党组织的覆盖面。“目前,全省有8900多个村设置了党总支或党委;建立了专业党支部1600多个、党小组5300多个;在100个村开展农村社区党组织试点工作。”省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说,这不仅为党建注入了新活力,同时也使党组织成为带领村民致富的“领头雁”。
伴随着社会转型、经济转轨,城市大量“单位人”变成“社会人”、“社区人”,各地党组织以开展社区“连心工程”为抓手,健全街道社区党的组织网络、创新党组织设置,增强党组织领导协调和服务群众的功能。目前,全省250多个街道、2400多个社区、4000多家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全部建立党组织,实现了党的组织全覆盖。针对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的蓬勃发展,坚持因“企”制宜,采取单建、联建多种灵活方式设置党组织,使“两新”组织发展到哪里,党组织就覆盖到哪里。去年以来,全省新组建非公企业党组织9034个,覆盖企业13901家。
选派机关干部到村任职,是我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一大创新。2001年7月起,我省分4批选派了14000名机关干部到落后村任第一书记,加强村级党建。2008年4月份以来,全省分3批共选聘了2414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促进新农村建设。多年来,我省多次开展大规模干部教育培训,通过普遍轮训、专题讨论等形式,实现党员经常性教育活动规范有序。 2005年7月以来,全省党员领导干部共上党课8万次左右,作形势报告2万多次;举办各类党员培训班5万个,培训党员达200万人。
“不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是我们常抓不懈的工作。”省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十二五”期间,我省将进一步健全抓基层打基础的长效机制,统筹抓好各领域基层党建,扎实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建设,做好党员发展教育管理服务,不断激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生机活力。
争当先锋模范 永葆先进本色
“两任村官沥血呕心带领一方求发展,六载离家鞠躬尽瘁引导万民奔小康。”这副凤阳县小岗村村民流着眼泪写给“好书记”沈浩的挽联,浓缩了沈浩在小岗短暂而绚丽的人生历程。
2004年2月,作为选派干部,沈浩从省财政厅来到小岗村任党委第一书记。任职6年,沈浩团结带领村民脱贫致富,为小岗发展鞠躬尽瘁,使小岗村的发展走上了快车道。 2009年11月,沈浩积劳成疾,猝逝在工作一线。热血铸就丰碑,榜样催人前行,全国各地掀起学习沈浩事迹、践行沈浩精神的热潮。沈浩是全省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充分展示了当代共产党员的精神风貌和崇高境界。
“有一颗共产党员的红心,就没有什么做不好的。”这是合肥市燃气集团蜀山区服务所副所长徐辉的心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徐辉只要接到用户的求助电话,就会马上赶过去,19年来实现了服务及时率、处结率、满意率3个100%,先后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如今,徐辉和他的假日服务队,成为市民心中优质服务和诚信服务的品牌。
不管是在抗洪抢险、支援抗震救灾的第一线,还是服务群众生产生活的最基层,广大共产党员始终冲在一线。与此同时,我省着力打造了农村党员干部主题教育活动、“双培双带”先锋工程、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制、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等特色品牌,形成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
“履职尽责创先进、立足岗位争先锋。 ”去年4月我省启动创先争优活动以来,全省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以“五个好”、“五带头”为标杆,学沈浩、创先进、争优秀。志愿服务、结对帮扶、走访慰问……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广大党员全面推行承诺制,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3.9万多个基层党组织和69万多名党员通过结对帮扶,为群众办实事、好事121万多件。
“只有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我们党才能不断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拥护。”“十二五”期间,我省将深化在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中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改进和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强化干部实践锻炼,加强党员干部宗旨意识教育,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始终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选准人用好人 优化政治生态
2011年2月17日,我省对公推公选的27名副厅级领导干部拟任人选进行公示。这是省委实施的第17次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如今,公开选拔已成为我省选任领导干部的重要方式之一。
“政之兴,在用人。”“十一五”以来,我省把选人用人作为优化政治生态的关键,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原则,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切实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
拓宽选人用人视野,让更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我省不断加大干部选拔任用的民主化程度,在干部初始提名上积极探索新方式,2007年以来,省委4次召开领导干部大会,对市厅级单位缺额和交流岗位人选在较大范围进行了民主推荐。 2008年11月起,省委常委会实行讨论任用省管干部票决制。目前各市、县全面推行常委会讨论任用干部票决制。
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成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方式。1995年以来,省委直接组织实施16次竞争性选拔领导干部工作,共选拔178名厅级领导干部。其中,2008年采取公推公选的方式选拔了20名副厅级领导干部,首次增加了公开推荐环节,在推荐、面试、考察等环节充分发挥“两代表一委员”的作用,并在省委常委会上进行差额票决。
从“一岗终身”到“多岗历练”,我省逐步形成领导干部交流制度,大力推进公务员交流轮岗和干部跨地区跨部门交流,注重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目前全省县级党政领导班子中担任过乡镇党委书记的约占50%。
“十一五”以来,我省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考核和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制度。对考核情况较差的予以免职、降职、诫勉和批评教育等处理,对考核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加大培养使用力度。2009年,结合后备干部集中调整工作,开展了治理拉票行为专项行动,严厉整治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行贿受贿行为。从2006年开始,开展了“科学规范和有效监督县(市)委书记用人行为”试点工作,目前已将试点拓展到全省105个县(市、区)和3个省辖市。
“多年来全省党建的宝贵经验,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紧密联系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推进党的建设的改革创新,始终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省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深有体会地说,“十二五”期间,我省组织工作将继续深化改革,不断创新,为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黄永礼)安徽省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考试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