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全市各级组织部门积极服务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大局,坚持“贴近中心、找准位置,突出重点、创先争优”思路,深入开展以“全市创优秀、全省争先进、全国出经验”为主要内容的“创争出”活动,着力提升组织工作科学化水平,组织工作在服务科学发展上有新作为,在深化改革创新上有新突破,在让组织和群众满意上有新提升。
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坚持“看品行、看民意、看实绩、看特点、看一贯”调整配备干部,树立良好的用人导向。大力推进“三百工程”,先后公开选拔20名科级干部挂职担任县市区和市级部门副职,20名基层干部担任市级部门副科级领导职务,选派38名优秀后备干部到信访、经济综合部门和金融、企业单位挂职锻炼,对建立来自基层一线党政领导干部培养选拔链进行有益尝试,在全省交流经验。综合研判领导班子,对78个市级部门领导班子、460名班子成员进行综合研判,实现了市管领导班子研判全覆盖,增强领导班子建设的科学性、前瞻性。开展目标责任考核,不断完善考核指标体系,改进考核方法,并进一步健全日常推进落实机制,较好地发挥目标责任考核引领发展、改进作风、促进落实的作用。
干部教育培训规模空前
健全落实“一堂两挂三校四化”机制,切实提高干部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咸阳大讲堂累计举办主题报告会10场次,培训干部4500多人次。在市委党校举办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专题轮训班8期,集中培训市县领导干部1300名。坚持自主选学“人本化”培训,针对干部培训需求,设计专题培训科目,编印《简明工业知识读本》等本土教材,在发达地区党校学习基础理论,在外地党校学习先进理念、经验做法,培训干部540多人次。坚持异地挂职换脑培训,分10批选派干部67名,赴大都市、友好城市和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挂职学习。积极开展境外培训,流动培训,上门培训。针对农村基层干部数量大、工作忙、集中难的实际,送学上门,实施专业化教学、特色式培训,培训党员干部4.6万人次。省委常委、组织部长李锦斌给予批示肯定。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力度加大
探索“双推双考”、“公推公选”等多种形式,推行“大评委”制面试,市委先后4批次公开选拔领导干部48人,全市公开选拔科以上领导干部260人,逐步实现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常态化,我市在全省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座谈会上介绍了经验。着力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在全省率先出台《科学规范和有效监督县市区委书记用人行为的意见(试行)》,将试点范围由原来3个县扩大到全市13个县市区,把监督重点从县委书记拓展到市级部门一把手。干部任用监督在全省干部监督工作会议上介绍经验。
“创先争优”活动扎实开展
确立“明确新目标、提升新境界、争创新业绩,建设富裕和谐文明新咸阳”载体,坚持面上统揽、分类指导,统筹推进各领域党建工作。农村基层党建以“八心工程”为抓手,推进村级党组织升级晋档,组织开展“千名干部驻村任职”活动,市、县两级参与帮扶部门1100多个,下派驻村干部4500多人,落实帮扶项目2730多个,协调帮扶资金5.6亿元。社区党建组织开展了“文明街区、和谐家园”主题活动,全市80%以上社区达到“三有一化”标准。“两新”组织党建坚持“三同三有三好”思路,先后建立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1036户,非公企业党员总数达到4741名,有效发挥党组织引导监督和党员模范带头作用。远教基础设施二期工程建成党员教育县级平台11个、乡村终端站点1804个、社区终端站点107个,三期工程完成988个“一站双星”卫星站点建设任务。
人才强市战略深入实施
完成了《咸阳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编制,专项规划及重点领域人才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基本完成。启动实施人才发展“五百计划”(百名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百名行业领军人才选拔计划、百名紧缺人才培养计划、百个优秀人才创业基地建设计划、百名人才先进培养计划),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70多人,采取校地校企共建方式,重点选送30多名紧缺人才参加培训,创建各类优秀人才创业基地57个。召开了首届优秀人才表彰大会,用100万元奖励特别贡献人才和杰出贡献人才,大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环境,激发了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组织部门自身建设明显改进
着眼在服务发展上当“行家”、在组工业务上当“专家”,开办组工干部夜校,开展组工业务知识、公文写作、专题演讲和背诵、计算机运用能力“四项业务技能”竞赛活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在全省交流经验,技能竞赛在全省比赛获第二名。大力推进信息公开,在全省率先建立市县组织部门新闻发言人制度,改版完善咸阳党建网,建立“大组工”网,提升了组织工作知晓率和影响力。(咸阳日报 蒋增科 王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