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一个地区如果人才济济,发展必定生机勃勃。
自2004年全省人才工作会议以来,省委、省政府紧紧围绕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这个主题,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确定并实施了人才强省战略,积极探索具有青海特色的人才工作之路,千方百计开发人才资源,全力建立科学完备的育才、引才、选才、用才环境。
今天,“人才强省 科教兴青”已成为青海大地一曲激动人心的时代乐章,全省人才工作迈上新台阶,人才队伍持续壮大,人才素质不断提升,人才结构逐步优化,人才环境明显改善,一支支朝气蓬勃的人才队伍,正大步向前,为全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
优化资源培育特色人才
青海拥有丰富的水电、盐湖、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等优势资源和发展农畜产品、中藏药材等高原特色产业的有利条件。然而,如果没有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优势资源只能是沉睡的宝藏,无法转化为经济优势。
面对人才“瓶颈”问题,我省研究制定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依托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大力培养、聚集各类人才,为实施资源转换战略和壮大特色产业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近年来,我省根据优势资源开发需要,合理调整高校布局和专业结构,整合人才培养资源,加快人才培养步伐;积极探索校企联合办学模式,大力支持企业与技校、高校联合办学,有计划、有重点地培养发展优势产业急需的实用型人才;着眼于实现岗位成才,大力实施人才培养项目和培训工程,依托项目培养人才,提升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同时,结合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实施中瑞合作项目青海子项目,在解决生态环保问题的同时,培养了一大批生态环保领域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结合挖掘和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着力培养加工制作热贡艺术品和民族、地方特色工艺品的技能人才。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培养矿产资源开发领域专门人才,支持广大职工立足岗位,自学成才。
服务转型引进人才智力
青海地处高原,平均海拔高,自然条件差,引进人才难,留住人才更难。
为此,我省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着力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柔性引才引智新模式,吸引了一大批特色产业急需的紧缺人才。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我省先后制定出台的《青海省引进人才智力实施办法》《青海省关于促进人才柔性流动的实施意见》《青海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等文件,在为引进的人才提供住房、工作条件、生活补助、职称评定、子女落户入学、税收减免等方面作了明确规定,营造了人才智力柔性流动的良好政策环境。
同时,探索并形成了建立“户口不迁、关系不转、双向选择、自由流动”的人才智力引进模式,采用挂职、聘任、科技项目招标、讲学、咨询、远程会诊等多种方式引智引才,通过不改变原有户籍、身份和人事关系,突破区域、行业、所有制的限制,大力开展人才智力柔性引进工作。
加强培养提升人才素质
近年来,我省在选人用人工作中不断引入竞争机制,一批批优秀党政人才脱颖而出。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竞争性选拔任用优秀人才的意见、办法,有919名党政人才通过公开选拔的方式走上了州县乡领导岗位。
注重从基层和生产一线选拔优秀人才,树立了面向基层、注重实践的选人用人导向,进一步调动了基层特别是藏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各类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增强了人才工作活力。全省加大选派青年人才到边远艰苦地区和基层一线工作的力度,通过公务员考录、政法专项考录、选调优秀大学生等途径先后选派1282名年轻干部到基层一线培养锻炼,并通过挂职锻炼的形式培养优秀人才。近年来,选派1469名年轻干部到中央国家机关、经济发达省区和省内开展双向挂职锻炼。2009年,首次选派150名县处级后备干部赴中部五省开展为期1年的挂职锻炼。
目标指引吹响纳才号角
为了成就人才的梦想,各地各单位大胆实践,勇于创新,探索出了依托实施人才项目,打开青海人才工作局面的新途径。近年来,通过走出去牵手京、沪、苏、浙,寻求人才开发区域合作;组织实施了“专家服务团”服务基层活动;策划设立人才“小高地”项目;发挥“博士服务团”成员在人才培养、技术服务、项目资金支持、信息交流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吹响纳才号角。
这些举措成效明显。从2009年起,先后评选和资助20家单位建设青海省相关行业和领域人才“小高地”。“博士服务团”在提供智力支持的同时,变“输血”为“造血”,通过言传身教和引进培训资源,积极为各行各业培养人才,为青海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为培养当地人才探索出了一条新途径。几年来,先后接收10批95名博士来青服务锻炼。
建好平台成就人才梦想
青海,面对人才工作中的疑惑和困难,牢固树立“人才兴则青海兴、人才强则青海强”的观念,坚持把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作为重中之重,着力构建人才发挥作用的事业平台,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
一是搭建科技人才创新发展的服务平台。全省初步建立了以各类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咨询中心、博士后流动站为载体的科学研究平台。分别创建了高原病中心实验室、青海高原医学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为研究高原医学提供了科研平台。二是优化用人环境,支持人才干事业。开展了“争当岗位优秀人才,争创用人环境先进单位”活动,对300名各类优秀人才和33个用人环境先进单位进行了表彰奖励。三是建立激励机制,鼓励人才干事业。研究制定了《青海省优秀专业技术人才选拔办法》和《青海省优秀专家选拔办法》,规范和完善了各层次专家和优秀拔尖儿人才的选拔程序和制度;设立科技工作重大贡献奖。四是建立和完善了省级领导干部联系专家制度、优秀专家疗养制度、专家定期体检制度和省级干部慰问专家制度。
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生产力。人才强省战略实施以来,我们不仅看到了青海人才工作的创新之光和希望之路,也看到了人才之家正翻腾奔涌汇集成海!(作者: 雷发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