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公开选拔厅级领导干部自2010年10月启动以来,经过报名、资格审查、笔试、面试、考察、酝酿和讨论决定,已基本告一段落。近日,自治区公开选拔厅级领导干部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人就有关问题接受了媒体采访,回答了记者提问。
记者:请问这次公开选拔与以往有哪些不同?
负责人:这次公开选拔,是自治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着眼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着眼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着眼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一是拿出的职位多,层级高。一次拿出34个厅级领导职位公开选拔,接近前3次的总和。首次拿出自治区审计厅厅长、畜牧厅厅长、自治区团委书记3个正厅级领导职位公开选拔,在全国都很少见,体现了自治区党委在选人用人上开明开放的姿态和广纳群贤的胸怀。二是创新举措多,效果好。敢于打破一些条条框框的束缚,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精神实施公选工作。首次实行开卷笔试,首次在面试环节中引入竞职演讲,并邀请自治区级以上“两代表一委员”和职位所在单位干部职工进行民主推荐;首次实行全程差额,每一个环节都择优比选;首次越级提拔干部,坚持历史、全面、客观地看干部,根据公选情况,从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的战略需要出发,越级提拔了2名少数民族年轻干部,其中正、副厅级各1名。三是报名踊跃,竞争激烈。34个职位报名人数达1198名,经过资格审查,共有1155人符合报考条件。平均每个职位有34人报名,有5个职位报名人数在50人以上,报考比例最高的职位达到142:1。报名人数之多,岗位竞争之激烈,均创自治区历史之最。四是来源广泛,参与面大。报名人员中,既有来自党政机关的,也有企事业单位的;既有来自自治区厅局单位的,也有各地州市、县市区的;既有中央驻疆单位的干部,也有兵团系统的干部。选用的30名干部,分别来自12个厅局单位、11个地州、1个中央驻疆企业和1个兵团单位,共有20多个行业。五是各少数民族干部参与积极。全区共有来自18个民族的552名少数民族报考,占报考人员总数的47.9%。在选任的30名干部中,少数民族20名,占总数的66.7%。六是上下反映好。大家一致反映,这次公选贯彻了中央“公开、公正、公平、透明”的要求和“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体现了“三个不吃亏”的用人导向,坚持“五湖四海”,报考和选拔涉及面宽,达到了放开视野选干部、公平公正用人才的目的,是一次成功的公选,一次公道正派、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的公选。
记者:请问这次公开选拔厅级领导干部工作有哪些特点?
负责人:为组织实施好这次公选,我们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精心组织、周密实施,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自始至终在自治区党委领导下,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和扩大干部工作民主的有机结合。自治区党委常委会多次听取汇报,研究决定有关重大问题。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高度重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提出要放开视野选干部、公平公正用人才,坚持向基层倾斜,树立“三个不吃亏”用人导向。自治区公选领导小组认真研究有关工作方案,逐项抓好工作落实。选人用人过程中,自治区党委在创新笔试、面试、考察工作方法的同时,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突出强化政治标准,突出群众公认,突出干部一贯表现,突出廉洁自律,严格选人标准、严格工作程序、严格全程监督,保证了选人用人质量。二是坚持向基层倾斜,树立“三个不吃亏”的用人导向。同等条件下,优先选用有基层工作经历和在基层表现突出的干部。此次公选产生出的30名干部当中,有基层工作经历的24人,占总数的80%,其中现任县市委书记2人、县市长5人。三是坚持干什么、考什么,提高考试测评的质量和水平。打破“笔试一张卷”的传统做法,采取“一职一卷”,突出对领导职位所需实际能力的测试。四是坚持扩大群众参与,落实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在新闻媒体开辟专栏,及时发布政策解答;从职位所在单位抽取1479人分别参与各职位的民主推荐,全区322名自治区级以上“两代表一委员”轮流抽签参加各职位的民主推荐;考察期间,召开民主测评会议114次,10320人参加测评,与5535人进行个别谈话,广泛听取各有关方面意见。五是坚持求真务实,保证选人用人质量。坚持时间服从质量,适当延长了报名、面试、考察等环节的时间;坚持注重实绩,把分数与能力、票数与民意、个人素质与岗位要求结合起来,反复斟酌比较,不唯分、不唯票、只唯实。对经过考察没有合适人选的,岗位空缺;对考察比较优秀、又受岗位所限的,另拿出岗位,择优任用。六是坚持营造风清气正的用人环境,扩大信息公开、加强全程监督。专门成立公选工作监督组,开通监督举报电话,设立网上“12380”监督举报平台;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及时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发布各个环节的相关信息;建立测评、核查制度,每个环节工作结束后,都组织测评,了解群众的满意度;紧紧抓住考试关键环节,成立笔试、面试成绩查核组,严格实行笔试、面试回避制度。由于组织周密、风清气正,受到各方面的一致好评。
这次公开选拔,是自治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着眼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着眼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着眼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一是拿出的职位多,层级高。一次拿出34个厅级领导职位公开选拔,接近前3次的总和。首次拿出自治区审计厅厅长、畜牧厅厅长、自治区团委书记3个正厅级领导职位公开选拔,在全国都很少见,体现了自治区党委在选人用人上开明开放的姿态和广纳群贤的胸怀。二是创新举措多,效果好。敢于打破一些条条框框的束缚,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精神实施公选工作。首次实行开卷笔试,首次在面试环节中引入竞职演讲,并邀请自治区级以上“两代表一委员”和职位所在单位干部职工进行民主推荐;首次实行全程差额,每一个环节都择优比选;首次越级提拔干部,坚持历史、全面、客观地看干部,根据公选情况,从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的战略需要出发,越级提拔了2名少数民族年轻干部,其中正、副厅级各1名。三是报名踊跃,竞争激烈。34个职位报名人数达1198名,经过资格审查,共有1155人符合报考条件。平均每个职位有34人报名,有5个职位报名人数在50人以上,报考比例最高的职位达到142:1。报名人数之多,岗位竞争之激烈,均创自治区历史之最。四是来源广泛,参与面大。报名人员中,既有来自党政机关的,也有企事业单位的;既有来自自治区厅局单位的,也有各地州市、县市区的;既有中央驻疆单位的干部,也有兵团系统的干部。选用的30名干部,分别来自12个厅局单位、11个地州、1个中央驻疆企业和1个兵团单位,共有20多个行业。五是各少数民族干部参与积极。全区共有来自18个民族的552名少数民族报考,占报考人员总数的47.9%。在选任的30名干部中,少数民族20名,占总数的66.7%。六是上下反映好。大家一致反映,这次公选贯彻了中央“公开、公正、公平、透明”的要求和“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体现了“三个不吃亏”的用人导向,坚持“五湖四海”,报考和选拔涉及面宽,达到了放开视野选干部、公平公正用人才的目的,是一次成功的公选,一次公道正派、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的公选。
记者:请问这次公开选拔厅级领导干部工作有哪些特点?
负责人:为组织实施好这次公选,我们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精心组织、周密实施,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自始至终在自治区党委领导下,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和扩大干部工作民主的有机结合。自治区党委常委会多次听取汇报,研究决定有关重大问题。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高度重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提出要放开视野选干部、公平公正用人才,坚持向基层倾斜,树立“三个不吃亏”用人导向。自治区公选领导小组认真研究有关工作方案,逐项抓好工作落实。选人用人过程中,自治区党委在创新笔试、面试、考察工作方法的同时,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突出强化政治标准,突出群众公认,突出干部一贯表现,突出廉洁自律,严格选人标准、严格工作程序、严格全程监督,保证了选人用人质量。二是坚持向基层倾斜,树立“三个不吃亏”的用人导向。同等条件下,优先选用有基层工作经历和在基层表现突出的干部。此次公选产生出的30名干部当中,有基层工作经历的24人,占总数的80%,其中现任县市委书记2人、县市长5人。三是坚持干什么、考什么,提高考试测评的质量和水平。打破“笔试一张卷”的传统做法,采取“一职一卷”,突出对领导职位所需实际能力的测试。四是坚持扩大群众参与,落实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在新闻媒体开辟专栏,及时发布政策解答;从职位所在单位抽取1479人分别参与各职位的民主推荐,全区322名自治区级以上“两代表一委员”轮流抽签参加各职位的民主推荐;考察期间,召开民主测评会议114次,10320人参加测评,与5535人进行个别谈话,广泛听取各有关方面意见。五是坚持求真务实,保证选人用人质量。坚持时间服从质量,适当延长了报名、面试、考察等环节的时间;坚持注重实绩,把分数与能力、票数与民意、个人素质与岗位要求结合起来,反复斟酌比较,不唯分、不唯票、只唯实。对经过考察没有合适人选的,岗位空缺;对考察比较优秀、又受岗位所限的,另拿出岗位,择优任用。六是坚持营造风清气正的用人环境,扩大信息公开、加强全程监督。专门成立公选工作监督组,开通监督举报电话,设立网上“12380”监督举报平台;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及时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发布各个环节的相关信息;建立测评、核查制度,每个环节工作结束后,都组织测评,了解群众的满意度;紧紧抓住考试关键环节,成立笔试、面试成绩查核组,严格实行笔试、面试回避制度。由于组织周密、风清气正,受到各方面的一致好评。
新疆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考试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