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3个多月,经过报名、资格初审、笔试、面试、体检、组织考察、研究确定等程序,日前,福建2010年公开选拔的17名省管领导干部人选走马上任。
这是福建省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次创新实践。去年下半年,福建省委决定开展公开选拔省管领导干部工作。此次公开选拔的省管领导干部中,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副主任(2名)、福建农林大学校长、福州大学副校长、福建师范大学副校长、福建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总经理等职位面向海内外选拔,省委政研室副主任、省高级法院副院长(提名人选)、发改委副主任、财政厅副厅长等职位面向全国选拔。重在公开透明,意在广纳贤才,旨在推动发展。通过公开选拔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选人聚才,在八闽大地蔚然成风。
放眼四海 延揽贤才 >>>
所有职位要求基层经历
去年8月21日,一张“省委决定公开选拔省管领导干部”的“求贤榜”,引起了海内外广泛关注。
此次公选推出的重要领导岗位涵盖面广,既有正职领导岗位,又有重要副职岗位,既有党政机关,又有高校、企业。其中,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副主任、福建农林大学校长等7个职位面向海内外公开选拔,省委政研室副主任、省发改委副主任等14个职位面向全国公开选拔。
为了真正选拔出年纪轻、朝气足、发展能力强、富有精气神的干部,此次公选特别注重经历,所有职位都要求具有2年以上基层领导或生产一线工作经历。
从去年8月23日报名开始至9月7日报名结束,该省公选办共接受1万多人次的来人来电咨询,众多报考人员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同时,全省各级党组织、各相关单位广泛宣传发动,精心组织部署,鼓励并支持符合条件的干部积极参与到公开选拔之中。截止到报名结束,共有1863人报名参与竞争,最多的一个职位报考人数超过300人。经过严格的资格审查,1362人拿到了比赛“入场券”。去年9月24日,近1100人参加了笔试。
注重细节 精益求精 >>>
“一职一卷”突出岗位特点
细节决定成败。时刻关注细节,认真对待细节,成为推动此次公选工作成功进行的重要因素。
――试题设计开放、灵活。从福建跨越发展实际与岗位需要出发,省公选办对笔试、面试试题量身定做,坚持“干什么考什么”原则,突出岗位特点,实行“一职一卷”,注重考查应试人员的平时积累和工作经验,以及处理实际问题的素质和能力。应试人员普遍反映,试题紧密结合实际,突出考“实”、考“活”,不用死记硬背,真实反映平时的学习情况和工作水平。
――考务安排缜密、细致。面试封闭管理,全程录像。面试前30分钟抽签决定考官、考室,考生现场抽签确定面试顺序,9名考官独立打分,现场亮分。省委组织部派出专门考察组分赴考察对象所在地区、单位,通过民主测评和个别谈话等方式,认真听取考察对象所在单位干部群众的意见,对考察对象的德、能、勤、绩、廉等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同时,省公选办公布了省纪委、监察厅和省委组织部的举报电话、网站,接受干部群众的反映和举报,力求全面准确地掌握备选对象的情况,为省委选人决策提供参考。
阳光操作 公平公正 >>>
两部热线随时为干部群众答疑解惑
此次公选,福建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始终坚持严格规范、严谨操作,做到了凡是能够公开的信息都进行公开,将公开透明贯穿公选全过程。
――公开内容具体化。公选伊始,公选职位、报名资格和条件、程序和步骤、监督举报方式等及时向社会公布;在报名和资格审查阶段,主动回应干部群众关注和提出的问题,公布报名和资格审查情况;笔试成绩出来后即以公告形式通知应考者上网查询,面试成绩当场告知,应考者可电话咨询入围面试和进入考察的最低成绩;入围面试人选、组织考察办法及人选、拟任人选名单均及时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有2个职位因报考人数达不到开考要求取消公选,及2个职位尚无合适人选的消息也在第一时间通过媒体公之于众。
――公开形式多样化。采取发布答记者问、新闻消息、公告或通知、录制访谈节目、制作专题片等形式,多方位、多层次宣传报道公选工作的安排部署、进展情况和总体成效等。省公选办还设置两部热线电话,随时为干部群众答疑解惑。公选期间,共发布答记者问、新闻消息、公告或通知等近30条(次),接到来访来电3万多人次。
为创造“干干净净”的“赛场”环境,真正实现“阳光下的竞争”,省公选领导小组抽调相关部门人员成立监督机构,聘请省人大、省政协常委和专门委员会主任等党内外同志担任特聘监督员,对公选工作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监督。一缕清风扑面而来。
这次公开选拔省管领导干部的过程,就是一次营造风清气正、千帆竞发的干部选任氛围的过程。入选的17名干部中,省外6名,省内11名;厅级干部1名,正处级干部11名,副处级干部4名;全部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其中博士学历8名,研究生学历7名。一批年纪轻、有朝气,综合能力素质高,善于推动跨越发展的优秀干部在公选中脱颖而出。
《中国组织人事报》2010年1月14日
历时3个多月,经过报名、资格初审、笔试、面试、体检、组织考察、研究确定等程序,日前,福建2010年公开选拔的17名省管领导干部人选走马上任。
这是福建省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次创新实践。去年下半年,福建省委决定开展公开选拔省管领导干部工作。此次公开选拔的省管领导干部中,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副主任(2名)、福建农林大学校长、福州大学副校长、福建师范大学副校长、福建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总经理等职位面向海内外选拔,省委政研室副主任、省高级法院副院长(提名人选)、发改委副主任、财政厅副厅长等职位面向全国选拔。重在公开透明,意在广纳贤才,旨在推动发展。通过公开选拔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选人聚才,在八闽大地蔚然成风。
放眼四海 延揽贤才 >>>
所有职位要求基层经历
去年8月21日,一张“省委决定公开选拔省管领导干部”的“求贤榜”,引起了海内外广泛关注。
此次公选推出的重要领导岗位涵盖面广,既有正职领导岗位,又有重要副职岗位,既有党政机关,又有高校、企业。其中,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副主任、福建农林大学校长等7个职位面向海内外公开选拔,省委政研室副主任、省发改委副主任等14个职位面向全国公开选拔。
为了真正选拔出年纪轻、朝气足、发展能力强、富有精气神的干部,此次公选特别注重经历,所有职位都要求具有2年以上基层领导或生产一线工作经历。
从去年8月23日报名开始至9月7日报名结束,该省公选办共接受1万多人次的来人来电咨询,众多报考人员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同时,全省各级党组织、各相关单位广泛宣传发动,精心组织部署,鼓励并支持符合条件的干部积极参与到公开选拔之中。截止到报名结束,共有1863人报名参与竞争,最多的一个职位报考人数超过300人。经过严格的资格审查,1362人拿到了比赛“入场券”。去年9月24日,近1100人参加了笔试。
注重细节 精益求精 >>>
“一职一卷”突出岗位特点
细节决定成败。时刻关注细节,认真对待细节,成为推动此次公选工作成功进行的重要因素。
――试题设计开放、灵活。从福建跨越发展实际与岗位需要出发,省公选办对笔试、面试试题量身定做,坚持“干什么考什么”原则,突出岗位特点,实行“一职一卷”,注重考查应试人员的平时积累和工作经验,以及处理实际问题的素质和能力。应试人员普遍反映,试题紧密结合实际,突出考“实”、考“活”,不用死记硬背,真实反映平时的学习情况和工作水平。
――考务安排缜密、细致。面试封闭管理,全程录像。面试前30分钟抽签决定考官、考室,考生现场抽签确定面试顺序,9名考官独立打分,现场亮分。省委组织部派出专门考察组分赴考察对象所在地区、单位,通过民主测评和个别谈话等方式,认真听取考察对象所在单位干部群众的意见,对考察对象的德、能、勤、绩、廉等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同时,省公选办公布了省纪委、监察厅和省委组织部的举报电话、网站,接受干部群众的反映和举报,力求全面准确地掌握备选对象的情况,为省委选人决策提供参考。
阳光操作 公平公正 >>>
两部热线随时为干部群众答疑解惑
此次公选,福建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始终坚持严格规范、严谨操作,做到了凡是能够公开的信息都进行公开,将公开透明贯穿公选全过程。
――公开内容具体化。公选伊始,公选职位、报名资格和条件、程序和步骤、监督举报方式等及时向社会公布;在报名和资格审查阶段,主动回应干部群众关注和提出的问题,公布报名和资格审查情况;笔试成绩出来后即以公告形式通知应考者上网查询,面试成绩当场告知,应考者可电话咨询入围面试和进入考察的最低成绩;入围面试人选、组织考察办法及人选、拟任人选名单均及时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有2个职位因报考人数达不到开考要求取消公选,及2个职位尚无合适人选的消息也在第一时间通过媒体公之于众。
――公开形式多样化。采取发布答记者问、新闻消息、公告或通知、录制访谈节目、制作专题片等形式,多方位、多层次宣传报道公选工作的安排部署、进展情况和总体成效等。省公选办还设置两部热线电话,随时为干部群众答疑解惑。公选期间,共发布答记者问、新闻消息、公告或通知等近30条(次),接到来访来电3万多人次。
为创造“干干净净”的“赛场”环境,真正实现“阳光下的竞争”,省公选领导小组抽调相关部门人员成立监督机构,聘请省人大、省政协常委和专门委员会主任等党内外同志担任特聘监督员,对公选工作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监督。一缕清风扑面而来。
这次公开选拔省管领导干部的过程,就是一次营造风清气正、千帆竞发的干部选任氛围的过程。入选的17名干部中,省外6名,省内11名;厅级干部1名,正处级干部11名,副处级干部4名;全部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其中博士学历8名,研究生学历7名。一批年纪轻、有朝气,综合能力素质高,善于推动跨越发展的优秀干部在公选中脱颖而出。
《中国组织人事报》2010年1月14日
历时3个多月,经过报名、资格初审、笔试、面试、体检、组织考察、研究确定等程序,日前,福建2010年公开选拔的17名省管领导干部人选走马上任。
这是福建省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次创新实践。去年下半年,福建省委决定开展公开选拔省管领导干部工作。此次公开选拔的省管领导干部中,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副主任(2名)、福建农林大学校长、福州大学副校长、福建师范大学副校长、福建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总经理等职位面向海内外选拔,省委政研室副主任、省高级法院副院长(提名人选)、发改委副主任、财政厅副厅长等职位面向全国选拔。重在公开透明,意在广纳贤才,旨在推动发展。通过公开选拔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选人聚才,在八闽大地蔚然成风。
放眼四海 延揽贤才 >>>
所有职位要求基层经历
去年8月21日,一张“省委决定公开选拔省管领导干部”的“求贤榜”,引起了海内外广泛关注。
此次公选推出的重要领导岗位涵盖面广,既有正职领导岗位,又有重要副职岗位,既有党政机关,又有高校、企业。其中,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副主任、福建农林大学校长等7个职位面向海内外公开选拔,省委政研室副主任、省发改委副主任等14个职位面向全国公开选拔。
为了真正选拔出年纪轻、朝气足、发展能力强、富有精气神的干部,此次公选特别注重经历,所有职位都要求具有2年以上基层领导或生产一线工作经历。
从去年8月23日报名开始至9月7日报名结束,该省公选办共接受1万多人次的来人来电咨询,众多报考人员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同时,全省各级党组织、各相关单位广泛宣传发动,精心组织部署,鼓励并支持符合条件的干部积极参与到公开选拔之中。截止到报名结束,共有1863人报名参与竞争,最多的一个职位报考人数超过300人。经过严格的资格审查,1362人拿到了比赛“入场券”。去年9月24日,近1100人参加了笔试。
注重细节 精益求精 >>>
“一职一卷”突出岗位特点
细节决定成败。时刻关注细节,认真对待细节,成为推动此次公选工作成功进行的重要因素。
――试题设计开放、灵活。从福建跨越发展实际与岗位需要出发,省公选办对笔试、面试试题量身定做,坚持“干什么考什么”原则,突出岗位特点,实行“一职一卷”,注重考查应试人员的平时积累和工作经验,以及处理实际问题的素质和能力。应试人员普遍反映,试题紧密结合实际,突出考“实”、考“活”,不用死记硬背,真实反映平时的学习情况和工作水平。
――考务安排缜密、细致。面试封闭管理,全程录像。面试前30分钟抽签决定考官、考室,考生现场抽签确定面试顺序,9名考官独立打分,现场亮分。省委组织部派出专门考察组分赴考察对象所在地区、单位,通过民主测评和个别谈话等方式,认真听取考察对象所在单位干部群众的意见,对考察对象的德、能、勤、绩、廉等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同时,省公选办公布了省纪委、监察厅和省委组织部的举报电话、网站,接受干部群众的反映和举报,力求全面准确地掌握备选对象的情况,为省委选人决策提供参考。
阳光操作 公平公正 >>>
两部热线随时为干部群众答疑解惑
此次公选,福建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始终坚持严格规范、严谨操作,做到了凡是能够公开的信息都进行公开,将公开透明贯穿公选全过程。
――公开内容具体化。公选伊始,公选职位、报名资格和条件、程序和步骤、监督举报方式等及时向社会公布;在报名和资格审查阶段,主动回应干部群众关注和提出的问题,公布报名和资格审查情况;笔试成绩出来后即以公告形式通知应考者上网查询,面试成绩当场告知,应考者可电话咨询入围面试和进入考察的最低成绩;入围面试人选、组织考察办法及人选、拟任人选名单均及时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有2个职位因报考人数达不到开考要求取消公选,及2个职位尚无合适人选的消息也在第一时间通过媒体公之于众。
――公开形式多样化。采取发布答记者问、新闻消息、公告或通知、录制访谈节目、制作专题片等形式,多方位、多层次宣传报道公选工作的安排部署、进展情况和总体成效等。省公选办还设置两部热线电话,随时为干部群众答疑解惑。公选期间,共发布答记者问、新闻消息、公告或通知等近30条(次),接到来访来电3万多人次。
为创造“干干净净”的“赛场”环境,真正实现“阳光下的竞争”,省公选领导小组抽调相关部门人员成立监督机构,聘请省人大、省政协常委和专门委员会主任等党内外同志担任特聘监督员,对公选工作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监督。一缕清风扑面而来。
这次公开选拔省管领导干部的过程,就是一次营造风清气正、千帆竞发的干部选任氛围的过程。入选的17名干部中,省外6名,省内11名;厅级干部1名,正处级干部11名,副处级干部4名;全部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其中博士学历8名,研究生学历7名。一批年纪轻、有朝气,综合能力素质高,善于推动跨越发展的优秀干部在公选中脱颖而出。
《中国组织人事报》2010年1月14日